返回

清穿之纯皇贵妃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76章(第2/7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毕竟贵人们对这些钱财都看不上眼,所以收下也没觉得什么,商人们自然觉得孝敬对了人。

    高贵妃听得咂舌:“只要装出一副不在意钱财的样子,就能哄得所有人都相信他的身份了?这些人真好骗,就不怕银钱送的人不对吗?”

    沐瑶就笑道:“不对也没什么,对商人来说,这些钱也是九牛一毛,就当作是结个善缘了。送对人那自然好,以后遇上也能行个方便,哪怕不会从中作梗就行了。送不对的人也没什么,这点钱舍了也不会伤筋动骨。”

    毕竟万一是呢?

    送错人没什么,就是当银钱丢了,送对人的话,攀上这个关系就不得了。

    高贵妃摇摇头道:“难怪这骗子在京城里横着走,大臣们怕得罪人不会告发,商人们又不在乎这点钱财,觉得宁可信其有,骗子不就得逞了吗?”

    沐瑶深以为然,只觉得京城的大臣很需要进行反诈骗的普及,一个个都被骗了。

    哪怕商人不在乎这点钱,扔海里不比给骗子来得强多了?

    乾隆比她们二人想得更多,骗子这才去京城几天就收下不少的贿赂,那么给京官行个方便的贿赂会不会更多了?

    收到贿赂后,这些官员是不是就帮着私下办事行方便了?

    他越想越不对劲,就派人去查探一番。

    这一查,发现收下贿赂的人不要太多。

    官员们收的都不叫贿赂,叫孝敬,大多是过年过节和生辰的时候收下的礼物。

    表面上礼物都挺正经的,不是书画就是孤本,又或是摆件。

    虽然看着值钱,却也不至于价值连城,而且过年过节别人送礼,也不好拒绝了,就连乾隆大寿的时候,底下官员送来的礼物和孝敬只多不少,他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但是这些礼物包装的盒子都是暗藏机关,底下打开后是一大叠的银票,这数目就相当庞大了。

    光是这骗子一路行骗收下商人的贿赂,转头送给官员,从安阳到京城,足足十几个官员都收下了,于是乾隆直接派人一网打尽。

    他嘉奖了雅尔图,然而这些人自然都丢了乌纱帽,还押进牢狱了。

    好好下江南,美景没看多少,乾隆倒是被折子气得不轻,惩罚都重了两分。

    鄂尔泰还说水至清则无鱼,让官员们真的两袖清风也不现实,希望能够从轻发落。

    当然要罚,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乾隆看得更是生气,觉得鄂尔泰是瞎了,这些官员收的可不是一点,而是一大笔的贿赂。

    而且煤引因此还送出去不少,就因为这些贿赂,他居然还敢求情了?

    乾隆直接让鄂尔泰暂时回去家里面壁思过,让脑子清醒一下再回来当差。

    张廷玉就极为赞同重罚这些收贿赂的大臣,也好杀鸡儆猴。

    沐瑶感觉这里面最惨的不是同情同僚而去求情的鄂尔泰,而是那位全然不知情的亲王了。

    缄亲王是康熙最小的儿子,比乾隆还要小五岁。

    说是叔叔,却比大侄子还小。

    康熙去世的时候,缄亲王才五岁,还是被雍正帝厚待留在宫里跟阿哥们一起读书学习,几乎是当儿子养的了。

    就是乾隆的时候,也派翰林院的先生去辅导过他的功课,乾隆二年的时候府邸建成,缄亲王这才出宫去的。

    他十岁的时候生母就去世了,十七岁的时候被封为缄亲王,二十一岁才出宫。

    因为年纪小,远离夺嫡风波,被小辈的皇帝们颇为疼爱,可以说是富贵荣华享之不尽,但是日子过得循规蹈矩,从不给乾隆添乱。

    这次还真是冤枉了缄亲王,他丝毫没有察觉此事,得知后立刻写折子来给大侄子乾隆请罪了。

    乾隆看在缄亲王不知者不罪,并没有多有责怪,让他自个收拾好府里的下人,稍微降了点俸禄,然后面壁思过半个月。

    可以说比起那些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官员们,缄亲王算是轻轻放下了。

    毕竟乾隆算是跟缄亲王一起长大的,对这位亲王的秉性相当了解,知道他绝不会帮地痞无赖掩饰身份,最多是下人见财起意,欺上瞒下,他没能察觉到罢了。

    甚至还让缄亲王亲自来料理府上背叛的下人,乾隆是足够给这位小叔叔脸面了。

    不然要乾隆亲自动手,派人去府里抓人,缄亲王就得成为京城所有人的笑话。

    幸好这事起了个头就被人发现,不然这地痞无赖真用这种法子得到煤引,然后赚了个盆满钵满,反过来继续贿赂官员然后拿到更多的煤引,赚取更多,扰乱煤炭市场不说,还可能让其他人效仿,把一件让百姓受惠的事弄得乌烟瘴气,乾隆怕是更加生气了。

    毕竟乾隆难得做一件惠民的大事,想着被万民称赞,回头被一个地痞无赖弄得乱七八糟的,能不生气吗?

    他气了好几天,把人全砍了才算是彻底消气,又打发人告诫各处官员要小心这种骗子,在煤引上谁敢伸手或者收贿赂,那些砍头抄家的官员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愣是让各地官员在煤引上面把关非常严谨,煤窑东家一个个都不敢耍心眼,挖煤人的日子要好不少。

    各处税收也不敢私下多收了,百姓们真正受惠,挖煤虽然辛苦,冬天却好过了许多。

    他们小心存下来,明年冬天又能继续用。

    挖煤人的工钱没给克扣,日子也不用紧巴巴的了。

    船队一路南下,各地消息传来,都是百姓对乾隆赞不绝口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