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瑜起来时已经快到吃晚饭的点了, 刘勤书换上一身见客的衣裳,催方瑜也快些准备好。
今晚的家宴是郑家为他们接风洗尘的,方瑜也在正院饭桌上第一次见到了乐平县极有名气的郑举人。
郑源待两位亲师弟那自然相当亲热温和的, 红光满面的谈天说地, 席面上的笑声就没有断过。只是举手投足间会不经意地显示出朝廷官员的通身气派, 与方瑜之前见过的同进士出身的知县冯大人又很有不同了。
不过两者之间还是有一样神似的地方,那就是将军肚挺得老高,一看就是个成日享福的老爷。
而且郑家的孩子很多,听说大半都是后院姨娘丫鬟生的。
不过,这都和方瑜没什么关系, 在郑家安顿下来后,他就开始锁在客院里与姐夫一起用功。
等春天溜走了, 夏日的天是一天比一天更闷热。这宣义城比县城和府城都靠南, 天气自然就会更热了。
方瑜又恢复起备考院试时的战略,天天关窗关门闷着学习,刘勤书也觉得这样准备很有道理, 便跟着一起。
一日,学了一上午的习, 方瑜从闷热的房里出来透气, 顺道在院子里慢慢跑圈。
跑着跑着头脑就开始放空,而后又在想要怎么提前适应一下三天两夜不拉粑粑的感觉呢。
也不知怎么的, 好像是在平地崴了一下脚,等方瑜回神的时候就已经趴在地上了。
刘勤书坐在屋里只听外面“噔”的一声, 他连忙起身出去察看, 就看到方瑜龇牙咧嘴从地上爬起来。
“你这怎么还摔了!”刘勤书是真挺急的, 他叫小厮赶紧去叫郎中。
方瑜在现代下台阶时看手机没留神也摔过几次, 都摔出经验来了, 知道这次也没什么事就连忙拦着去叫郎中的小厮,对姐夫说他起来走两步就好了。
刘勤书拿出做师兄和做姐夫的威严,沉着脸扶起方瑜,说道:“你这孩子!还有三个月就要乡试了,现在你身上一点小事就够让人紧张的了。”
刘勤书不让方瑜自己走动,就让三个有力气的男仆过来把方瑜抬到床上去。
郑夫人听到方瑜在院子里摔倒的消息也立刻小跑了过来,等郎中看过之后说没事才放下心。
等到晚上,郑源师兄一听到消息也是官服都没换就直接过来探望。
如此这般兴师动众,让方瑜十分不好意思,下定决心以后要走道锻练绝对不能分神,要不然真是太麻烦别人了。
方瑜这次崴脚其实一点都不严重,要是在现代根本就不妨碍走路。可在古代大家都很在乎他,硬压着他在床上看了三天的书。
之后刘勤书也不许他晨起跑步,说是伤筋动骨一百天,看起来好了实际上还不能用力。
方瑜接受了大家的关心,但锻炼身体不能停,毕竟乡试考得最重要的还是身体素质,他索性就把锻炼项目换成了室内的广播体操和俯卧撑。
等到农历六月份,头茬薄荷下来了,方瑜拿出银子派郑府下人出去买了不老少,然后趁着午休的时候亲自捣出新鲜汁液,兑进早就泡好的薄荷香水原液中。
方瑜做了不老少,把香水原液再密封严实喽,看着剩下的薄荷汁子,心里头又有了别的主意。
方瑜问伺候他的郑家丫鬟,问府里有没有会做饴糖的厨娘。
饴糖就是硬的麦芽糖。
丫鬟点点头,方瑜让她拿着薄荷汁子和剩下的薄荷叶子去找那厨娘,让那厨娘用这些做薄荷味的饴糖,薄荷味越重越好。
一刻钟后,那丫鬟回来说,要是现做麦芽糖就要先把麦粒发芽,需要四五天的时间,如果少爷着急的话,还可以直接去外面买现成的麦芽糖,拿回来热化再兑薄荷,这样晚上就能做好了。
方瑜自然是选了后者,拿出不少钱,交待多买些回来。
下午时,那厨娘就亲自送来了加工好的薄荷硬糖,方瑜当时就尝了一块,薄荷味十足,原本有些昏沉的大脑瞬间清醒,果然是相当不错的备考神器。
方瑜又赏了这厨娘几十文钱,厨娘高兴地退下。
等到晚上时,方瑜就把薄荷硬糖分给姐夫和郑家人尝尝。
“这糖用来提神真不错,夏天吃着也消暑。”郑源笑着对妻子说:“让下人多做点,我以后荷包里也备着几个,省得天热再中暑。”
刘勤书对此薄荷硬糖更是喜欢,说:“乡试时我多带些进去,到时候连饭和茶都不用多吃了,实在是方便。”
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一眨眼的事。
八月初九的后半夜,方瑜和刘勤书就已经提着考篮在考场门口排起了大队。
因为考篮地方有限,方瑜和刘勤书所能带的东西都是精简之后再精简的。
除了早就准备好的薄荷香水原液和薄荷糖外,方瑜还把油茶面给苏了出来。虽然他从前也没做过,不过这玩意技术含量也是不高,稍微说上几句,厨娘就给试验出来了。
剩下的就是驱蛇驱虫的药粉,还有就是管风寒的成药丸子和用来吊住最后一口气的参片。
这么看来,去乡试的考生大概都有一个拼死考试的觉悟吧。
方瑜和刘勤书来得还算早的,排在中部靠前的位置,进入考场正门的时间还算早的。
可惜进去了还要在里面的大院子里按照地域排好队,再进行一次分配和搜捡。
方瑜穿好衣裳,看几个小吏正在翻看他考篮里的吃食。油茶面从瓷瓶子里又被整个倒在油纸上,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