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瑜和关秋茗出去玩了几次, 两人的关系亲近了不少。
通过接触,方瑜对关秋茗的好感度更高了,这人真挺不错的。
府试的成绩出来后, 吴氏就开始收拾行李打算回家了。
临走前, 吴氏把方瑜喊来, 好心地和方瑜讲了她的想法:“你才九岁,就考上童生了,已经很厉害了,其实你不必这么的着急,等下回再考院试也赶趟, 而且能更稳妥一些。”
方瑜知道师娘讲得有道理,不过他还是想拼一把试试。他先谢过师娘的好意, 然后平和地说:“院试是三年两考, 若是今年不考的话,明年八月份就考乡试了,等下一次院试就要到后年, 时间隔得有些远了,我还是想先试一下。而且这次院试还就在同宁府, 我也不必再赶路, 挺方便的。”
“你说得也有道理,只是师娘看你还小, 怕你顶不住考试的辛苦。”吴氏拍拍方瑜的手,最后劝了他一句:“秀才和秀才还不一样呢, 有廪生、增生和附生之分, 那最优秀的廪生之间也要按考试名次排个先后。你再多学两年, 努力考个案首多好啊, 说出去也好听, 外面那些人就看这些呢。”
吴氏这个秀才娘子确实是见多识广,很了解科举考试中的弯弯绕绕,她给出的思路其实才是最优解。
方瑜听完很心动,但他还是要追求速度,毕竟姑娘家的年纪可不等人,方家本身又太普通,只有他这个做兄弟的越优秀,才越能给家里人带去更好的生活和机遇。
吴氏没有说动方瑜,也就不说了,她一个当师娘的,该说的话都说到位就行了,再多说人家就该烦了。
“师娘也不放心你一人在这待着啊。”吴氏说着场面话。
方瑜连忙说:“小师弟还在家呢,您为了陪我都离家多少天了,小师弟肯定想您了,您就赶紧回家吧。我在这里住着也有您家的下人伺候,勤书师兄没事还会回来指导我功课的,秋茗师兄也能陪我,您根本不用担心我的生活。”
“唉,要不是你小师弟年纪太小不能跟来,我就一直在这儿陪着你了。”吴氏特意拿出钱塞给方瑜,嘱咐他不要委屈自己,想买什么就买,平时读书也不要太累了,要多注意身体。
方瑜身上的钱够用,来到府城的吃喝开销又都是先生家出的,方瑜自觉已经给刘家添了不少麻烦,现在师娘又要给他钱,他就想推拒掉。
吴氏还能不知道方瑜的心思,她把钱按在方瑜的怀里,佯装生气地说:“长者赐不可辞,我是你师娘,和你亲娘也差不了多少,做娘的给孩子钱花天经地义。再说了,我又不差这点钱,你只身在外就该多带点钱傍身。”
方瑜最后只能收下师娘的恩惠。刘家对他十分照顾,他欠了刘家太多的恩情,此生难报啊!
当晚,方瑜回屋里写信。一封给家里,一封给启蒙恩师方老秀才,一封给先生,最后一封给好兄弟方瑾。
其中,给家里的信最长。首先就是报平安,把他这边的情况挑好的给家里说说,希望能安家里人的心。其次就是问家里的情况,老太太的身体啊,二妮该生孩子了吧,三妮的婚事要压着,女孩子们学习练字的情况,还有就是程瑞这“上门女婿”有没有作妖啊。
林林总总写了许多张纸,方瑜有大半年没回凌河村了,和家里的联系很少,也没办法分心,他是真怕家里有什么事,而他远在府城鞭长莫及。
第二天一早,吴氏要回去了,方瑜送行,把写好的信托师娘给带回去,刘勤书和关秋茗也赶了过来。
送走吴氏,刘勤书心里轻松不少,也愿意在家里待了,他招呼两个师弟去书房讨论功课,又吩咐厨房中午时做一桌好菜。
刘勤书学问扎实,现在又是廪生秀才,指导两个童生师弟的功课还不是手到擒来。方瑜和关秋茗听得认真,两人都是好学生,十分珍惜勤书师兄给他们上课的好意。
“最近几天放松了许多,功课没有进步,真是惭愧啊。”休息时关秋茗自省道:“之后还有院试,我不能再懒散了。”
“我也是,之前是生病,好了之后还游手好闲了几天,现在看书都觉得和书生分了呢。”方瑜风趣地说道,突然很想很想方瑾那小子。
至此,刘勤书开始回家住了。家里离府学也不远,平时他就隔三差五地回家住,只是继母过来了,他不耐烦应付就一直没回来住。
六天之后,吴氏终于回了家,见到了她朝思夜想的儿子。
刘秀才让学生自习,他回正院和妻子说话。吴氏抱着儿子不撒手,笑着对丈夫道喜,宣布方瑜和关秋茗考上童生的好消息,又把刘勤书、方瑜和关秋茗写的信交给丈夫。
刘秀才高兴得在屋里直打转,低头依次拆开大儿子和两个学生的信,读完后还要夸几个孩子的字比以前精进不少。
然后他又抱过妻子怀里的小儿子,乐呵呵地说:“勉书啊,你以后也要像你大哥那样,勤学不辍,早日成才啊!”
学堂里,方瑾也知道师娘回来了,他现在特别着急,真想冲回后院,看看小鱼回没回来。
好不容易挨到了下课的时间,方瑾窜出教室,先左右环顾一圈,看堂弟有没有在前院等他。
没有小鱼。
方瑾心里有了猜测,估计堂弟是考上童生了,然后没有回来,直接留在府城候考了。
他直接跑去了正院,给师娘问安,然后就着急地问堂弟的消息。
和他猜想的一样,堂弟果然考上了童生,还是第三名的好成绩,方瑾脸上的笑都要飞出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