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穿]之盛世永乐

报错
关灯
护眼
75连载(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宋忠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朱允炆的耳中,朱元璋杀戮功臣的现世报来的如此之快,放眼朝野内外朱允炆竟然没发现一个可用的将才。

    这时有人提议长兴候耿文炳可堪主将,他是开国功臣中除汤和外唯一活下来的大将,而且耿文炳身经百战,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在众人的一致推荐下耿文炳被朱允炆委以重任,统帅三十万大军出征平定叛军。

    临出征前,朱允炆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对耿文炳说了这么一句话:“燕王是朕的亲叔叔,击破平叛即可不要伤他性命。”

    耿文炳心头一口老血真想喷朱允炆一脸,心说人家都起兵造反了,你还顾念什么亲情?有机会杀掉他岂不是更好?

    但是无论耿文炳心中怎样的费解与不认同,皇上了说你就得照做,于是朱棣在今后的杀戮战场上所向披靡,于乱军中而过毫发无损身上就跟无形中多了一件防弹衣一样。因为皇上金口玉言,你要敢把朱棣杀了那就相当于让皇上背上了杀害血亲的罪名,虽然朱允炆手上血亲的性命也不是一条两条了,湘献王朱柏一家下上下以及朱高炽的性命说到底都跟朱允炆有关。

    朱允炆看着旌旗飘扬气势恢宏的军队渐行渐远,心中却是空落落的,储沾前两天已经回来复命了,朱允炆最终没有一怒之下杀了他,只是拔了他的官服把他扔进了天牢。朱允炆还记得储沾那天笑的很肆意,仿佛根本就不在乎朱允炆会不会真的一怒之下杀掉他,朱允炆有些动容又有些恼羞成怒,储沾的笑就好像在嘲笑他最终心软了一样。

    疯魔了,都疯魔了!

    朱允炆心中觉得对不起朱高炽,所以今天才会对耿文炳交代了那么一句话。

    耿文炳的到来确实给朱棣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初时两军对垒耿文炳不敌朱棣,连败两场后耿文炳果断转变策略,整合部队打不过我就防守,反正你想从我这过去那是不可能的。耿文炳素以防守著称,朱元璋之所以留下他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特长。

    对于耿文炳来说他只要紧闭城门严阵以待,朱棣就拿他没办法,耿文炳征战数十年被人围困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多大的阵仗他没见过,何况现在刚刚起兵还没发家的朱棣。

    战事久攻不下双方都僵持着,这一日朱棣召集手下众将在中军帐内商议对策。

    齐虎是个糙人,说话向来不拘小节,打仗更是喜欢直来直往,所以他对耿文炳颇有微词:“这耿文炳把个真定城防护的固若金汤,跟个缩了头尾的乌龟壳一样,怎么讨敌叫阵都不肯出来,真叫人憋闷。”

    张玉笑着拍拍齐虎道:“你有所不知,这长兴侯耿文炳最擅长的就是防守布阵,当年张士诚厉不厉害,也在他的手里讨不到好去。”

    朱能跟齐虎的脾气差不多,都是善于打硬仗的猛将,此时也不由气恼:“那你说怎么办?总不能老这么耗下去。”

    “这……”还不等张玉有下文,帐外有守卫传报:“报王爷,京城有消息递进。”

    看到最新传来的消息朱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是瞌睡遇到枕头,因为战况持续僵持久攻不下,朱允炆居然听信齐泰的举荐把耿文炳换下由朱棣的发小李景隆担任主帅!

    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再没有人比朱棣更加了解这个发小了,要说李景隆也是名将之后,他爹李文忠当年那也是与徐达常遇春齐名的开国猛将,但他这个发下却一点也没随他爹,虎父犬子说的就是李文忠与李景隆。

    李景隆自幼熟读兵书,但也只会纸上谈兵跟齐泰那个书生兵部尚书一样没真正打过仗,跟身经百战的耿文炳更是不能比。

    主帅换成了李景隆这确实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但随之而来的对方的兵力又加了二十万,加上耿文炳之前的三十万现在就是五十万大军,朱棣现在满打满算也才不到二十万人马,前景非常堪忧悬殊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亚历山大非常适用于现在的朱棣。

    中军帐内气氛有些压抑,形势前所未有的堪忧,充当军师的道衍对朱棣说:“王爷,如今的情形对我们非常的不利人数相差太大,为今之计只能以兔死狐悲日后封赏为利到周边藩国借兵了。”

    朱棣知道道衍的话是正确的,虽然对方主帅是个不堪大用的,但那五十万大军却也不是好相与的,借兵势在必行!

    过去与朱棣一样有重兵卫队的秦王晋王都相继去世,朱允炆更是一早就把那两方的兵力收拢了,现在剩下的诸王当中实力最强的就只剩下宁王朱权了,如果能把朱权手中的朵颜三卫收拢过来,李景隆就是那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长时间。

    想归想,但是如果朱棣此时前往大宁借兵,李景隆就是再傻也知道先攻下北平是最好的抉择,派谁留守抵御成了最大的难题,如果炽儿还在……想到朱高炽朱棣的心中又是一痛,自从开战以来朱棣都是用一刻也不肯停歇的备战指挥来麻痹自己,为炽儿报仇成了朱棣心中的执念,朱高炽已经咽气死亡是朱棣无法忽略的事实,对于道衍说的奇遇朱棣心中虽有奢望,但也不敢把寄托过多的放在那上面,因为他怕会换来更大的失望。

    像是明白朱棣心中的顾虑一样,道衍对朱棣说:“贫僧知道王爷的顾虑,两位小殿下早已能够独当一面,贫僧会留下与他们一起抵挡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借兵一事,我们最终能不能成功,都要看王爷的了。”

    朱棣留了两万人给朱高煦和朱高燧用作守卫北平,他自己则带着剩下的十几万人赶往大宁,找朱权借兵去了。

    朱棣走后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二人,每日勤勤恳恳的深入军中与士兵们同食同寝巡城戒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