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夫郎有点甜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24章 完结章(第6/8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程文瑞今天跟着一块儿来,随从备了一箱串好的铜板,给平枝姑姑发赏银用。

    他在叶存山肩上拍了两下,“考得很好。”

    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好,叶存山都不太敢确定这个名次。

    程文瑞问他记不记得科举文章,“默下来我看看。”

    叶存山的记忆力很好,从前买不起纸时,舍不得在书上做标注,全部都是硬背。

    后来云程教他了几种记忆法,他这几年没有一天不读书不背书,记性锻炼得更好了。

    会试三场,第一天就有七篇八股文,到他出考场后,才能去默下来。

    大部分人出来时,脑壳都是一团浆糊,能记得一两篇就不错,叶存山全给默写出来了。

    当然,不是现在写的,是考完休息好后,他就写了。

    就这样,程文瑞还看了他好几眼。

    叶存山的文风从一开始就定了型,在阅读量低时,他扬长避短,舍弃锦绣华丽的辞藻,利用己身优势,质朴平实的风格,掩盖了学识不足,反叫人觉得踏实、稳重。

    后来几年里,他从锤炼答题技巧,到将技巧化繁为简,几次进出那个圈子,再又破壳而出,已经到拿到题目,心中就有了解的境界。

    阅读量与词汇量的激增,没用在虚处,不单单为押韵服务,而是让他有了更多更精准的表达方式。

    到这里,他的文风就彻底稳固,有了厚重的宁静感。

    文字能传递情绪,而他书理纯正,不用过激的言辞去哗众取宠,也不用花里胡哨的文笔去炫技,更不在字里行间藏不住心头燥气与功利心。

    初看时不觉得惊艳,但一眼看去就阅读完,越回味,越觉得这文章有点东西。

    科举重首场首艺,这都不是秘密,多关注点,民间百姓都能说上几句。

    可实际阅卷过程中,是会考虑综合卷面的。

    跟乡试一样,第一场取中的人,二三场答题看得过去,卷子都会呈上到主考案前。

    到主考这里,才是定生死的一环。

    除非首艺惊艳到可以忽略其他,否则这只是一块敲门砖。

    叶存山发挥很稳定,程文瑞全看完后,说:“实至名归。”

    会试考题,是在贡院里,考前一天,所有考官一起翻书出题,由主考官定夺,然后才去印卷子。

    主考官又公布得晚,不像提学使,下到各地时,还会悬牌公示。会试主考,考前七天左右,才会委任接进考场。

    都没対外宣扬,只能根据身份还有资历,一个个的去猜,然后揣摩主考喜好。

    叶存山今年都没问过一句,真是半分心眼没有。

    外头鞭炮放了一轮又一轮,本地报喜人有经验,知道一般家里备货不足,他们居然还自备鞭炮上门。

    在这些背景音里,想好好说话都难。

    程文瑞把叶存山的科举文章一并带走,说回家给他爷爷跟他爹看看,“取中后,殿试照常准备就行,不用太紧绷。这阵子有应酬推不掉,你平常心対待,其他的事,改天再面谈。”

    现在还有一件要紧大事,考中后,他们要写信回家,这都有定数,要泥金的帖子。

    外头还有人抢着要跑腿,到他们老家去报喜。

    陆瑛在外说,“你们报喜哪里有我跑得快,不是我说,现在换几家去,能挣更多。”

    云程得赏赐的这间宅子看起来不大,但陆瑛跟程文瑞的马鞍上都有标识,这代表几品官,本地人清楚。

    被他提醒,外头人才渐渐散去。

    他们走,家里的忙碌却没结束。

    报喜的信件叶存山写了两封,一封寄到府城,给好友们。一封寄回老家,给族里报喜。

    存银又是开心又是尴尬,“你上回考中举人的画,我临摹完,还没填色,大舅舅说我要再练练。”

    叶存山脸上也有笑意,“没事,攒着。”

    信件寄出后,家里没得闲。

    明明后头还有一场殿试,各类宴会应酬,就开始接憧而来。

    有部分是推辞不得的,会试也要刻《同年录》,同年见面,既要说谢师酒,又要说拜师宴。

    房师座师,又要再拜一回,还要去拜孔夫子。

    殿试就在三月十五,几天的应酬打岔,到叶存山空出来为此准备时,给他的时间却不多。

    程太师没说他来迟,官场沉浮几十年,他可太清楚这些套路了,挡不住。

    程文浩这次会试也取中了,两人一起来听课。

    讲的东西跟大多先生说的没区别,试策的目的、试策的类别、対策的注意事项,一番话听完,好似没听一样。

    程太师说:“该有的规则就那么多,你们到対策时,还能铭记于心不犯错,殿试就成了。”

    要明白対答,要文章通畅,要能清晰直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政事能力,又不能夹带私货,偏执己见。

    问题就在“己见”二字上,対策就是说自己的意见,怎么又不能偏执己见?

    対此程太师给他们的答复是“客观”。

    不要困在“我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上,而是多角度去思考。

    政事能力,无非就是平衡。

    平衡各方关系,平衡多方利益。

    只从“我”的视角看,就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跳出来,才是下棋人。

    因成长环境问题,叶存山擅长以小见大,程文浩擅长以大见小,往往切入点很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