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八零对照组再婚后,逆风翻盘了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4章(第4/6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了,给堂堂留个鸡腿吧,我特地去菜场买了鸡腿,每人一个,我的也不吃了,给堂堂留着,当是道歉。”

    萧宇堂在院子里,从口袋里抓起一个破玻珠刚想扔到地上发泄,听完了沈欢喜和张桂芬的对话,他把玻珠收到口袋里,最终没有扔出去。

    张桂芬还在一个劲儿地夸沈欢喜,就因为沈欢喜给她买的夹棉外套。

    她可从来都不是那种会为难儿媳妇的婆婆,她一直有着“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的想法,先前对兰林香也是掏心掏肺的好,只可惜没个好报。

    现在在沈欢喜身上得到回报了,她能不高兴吗?

    沈欢喜被张桂芬一个劲儿地夸,又是难为情,又觉得有些温暖。

    张桂芬和姚翠红还真是不一样。

    以前她时不时给姚翠红钱,见到什么好的,也想着给姚翠红买,她从小就没了父母,也没什么亲戚,嫁给冯生辉后,就把冯生辉的长辈当成自己的长辈孝敬了。

    可姚翠红从不领情,还理所当然地说她作为冯家的媳妇,挣的钱当然是老冯家的,哪有自个儿留着花的道理。

    甚至还因为她生不出儿子,骂她害冯家绝后,骂她坏了冯家的福气。

    和姚翠红比,张桂芬这个婆婆真是好太多了。

    当然,哪怕不和姚翠红比,张桂芬也是很好的婆婆。

    吃完了饭,张桂芬好奇沈欢喜都买了什么邮票,沈欢喜就带着她到自己屋里去看了。

    云北市邮政局还剩下三十二张八零年的生肖猴票,全被沈欢喜买了,其中还包括五个四方联。

    集邮泡沫最巅峰的时候,房价还没有被炒起来,这五个四方联,可是五套房啊。

    另外还有京剧旦角、葵亥年、黄帝陵和扬子鳄等今年发行的邮票,邮政局的囤货她买了很大部分。

    当然,她不能够影响其他市民正常使用邮票寄信、寄明信片,所以没有全都买,而是留着一些。

    算下来她就花了两百多块钱。

    可别觉得两百多块钱少,这年代一般来讲一张邮票的票面价格也才四到八分钱,最贵的,像穆桂英票,也才八毛钱。

    穆桂英票这种高面额的票囤货不多,她买得少,算下来两百多块钱她买了大几千张的邮票。

    张桂芬瞧见她从挎包里拿出一大包的邮票,吓了一大跳。

    “你竟然买了这么多,这东西真的能挣钱?这不是用来寄信的吗?”

    “能的娘,我们云北市发展比较慢,在外面的大城市,已经有很多人都在集邮炒邮票了。你看这张孙玉娇票,现在才四分钱,等到明年,就可以卖五毛钱,涨十倍不止呢。”

    沈欢喜没敢和张桂芬说八零年生肖猴票的涨幅,怕吓到张桂芬。

    然而孙玉娇票的涨幅已经吓得张桂芬跳了起来。

    刚好张桂芬手里拿着一张孙玉娇票,她连忙放回沈欢喜的袋子里。

    “这么值钱,那我可不敢摸!摸坏了该怎么办哟,不摸了不摸了绝对不摸了。”

    沈欢喜都快被她都笑了。

    “邮票哪有那么容易坏的啊,娘你可以瞧瞧。你看看这个葵亥年票,图案是不是印得很好?上面的小猪看着真喜庆咧。”

    “这个……会涨到多少钱啊?”张桂芬看着沈欢喜拿出来的票面价格八分的葵亥年票,小心翼翼问。

    “这个涨得不是很多。”和八零年猴票比的话,“再过两年也就几块钱吧。”

    说完,张桂芬又吓得把伸出的手收了回去。

    “我的妈耶,涨到几块钱还不多啊?这都一百倍了吧我的妈耶。”

    沈欢喜看到她这个反应,也不吓她了。

    张桂芬不敢置信也很正常,毕竟邮票热不是一下子炒起来的,在大热之前都会有一个发展阶段。

    想起来,当年第一版生肖猴票发行的时候,老百姓不知道这枚邮票的价格后来会被炒得很高,把它当成普通邮票用。

    当时全国发行五百万枚,就因为损毁、丢失等,损失了一百多万枚。

    她甚至还看过一个新闻,当年邮政局的一个工作人员,因为完成不了“生肖猴票”的销售额,自掏腰包买了一些,最后靠着这些猴票,成了大富豪。

    此时的张桂芬不知道将来邮票的值钱很正常。

    “这些东西这么值钱,你得找个大箱子好好保存起来,再放些樟脑丸的吧?

    我听说邮票的背面是干透的糯米酱,这么多邮票放在一起,得多招蟑螂老鼠啊。

    这些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万一被蟑螂老鼠咬了,那不得肠子都得悔青了。”张桂芬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沈欢喜点点头。

    “娘你想得可真周到,我明天就去买几个箱子去。”

    “钱够不?”

    “……够。”

    ……

    第二天,沈欢喜吃过早饭,就出门去定做箱子。

    当年文G的时候,木匠只能给生产队做家具,不能自己接活挣钱,给生产队做木工,能分到的工分还一定有下地干活多。

    正因如此,很多世世代代都做木匠的木匠家族都放弃做手艺人,种地,做“贫下中农”去了。

    改革开放后,这些手艺人才又开始出来做木匠,光是离桂香村比较近的南京路,就有好几家木匠店。

    当然,还有很多新兴的家具厂子,就好像苏家的家具厂,家具都是批量生产的。

    只是沈欢喜始终相信,商品是商品,手艺品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