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八十年代生活日志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9章(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亦如那顶金皇冠讨了林青玉的欢心,那商标名也讨了徐榛年的欢心。

    他伸手捏了捏林青玉的脸颊。

    “你一数学系的知识面挺广啊。”

    “哼哼,你以为就你知道那么多呀。快说,你高兴吧?”

    回应她的是徐榛年握住她的肩膀把人往怀里带,

    车里先是传出女人清脆的笑声和男人低低的闷笑声,随后就有细碎含糊的亲嘴声响起。

    车外,秋高气爽,白云浮动。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那辆停了一上午的皇冠车才开走。

    两人去了郊县的食品厂。

    郊县本来也是农村,这家食品厂就更不是什么大厂了。还是原来公社的时候,办的集体企业。

    原来是生产水果罐头的。早些年这玩意也算是高档食品,可现在物资开放了,买水果罐头的人就少了。厂子又没转型,可不就是效益一天差过一天。

    徐榛年给牵桥搭线的时候这厂子都濒临破产了,所以人家才能同意林青玉说的合作方案,反正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车开进厂房,林青玉一下车就看到在车间里走来走去的林青旸。

    “哥!”林青玉拿着档案袋往里走。

    “办好了都?”林青旸一脸焦急的上前,不急不行,他妹妹一分过河钱都没留不说,那个小院子都拿去抵押了。

    这和上次去苏国可不一样,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当然,他也想好了要是真不成,那就算他的,妹妹都嫁人了。大不了就回去跟他爹一块儿干渔场。

    林青玉甩了甩手里的档案袋。

    “都齐全了,哥,那边包装的怎么样了,样品都装出来了吧?”

    看着各种证件林青旸松了口气,这第一步总算能踏出去了。

    他就点点头,指了指墙角几个箱子,“那几箱是先前装好贴好的。”说着他又叹了口气,“那些机器虽然咱花钱修了,可到底是旧机器用着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影响。”

    林青玉却没跟着他叹气,很有自信地说,“哥,你看着吧,等明年咱们就能买新机器了。”

    能不能的,现在也都不能回头了,那就好好干呗。

    在林青旸在车间充当质检的时候,林青玉找厂长要了间办公室,然后就指挥着徐榛年把后备箱那些准备好的东西都搬到办公室。

    铜锅、桌布、青花瓷碗、辣椒……

    她布好景儿就拿着照相机开始拍底料。

    这是准备去报纸上打广告,不然就他们这几个人小打小闹的一家家推销,充其量也就在京都这地界瞎咋呼。

    如今在报纸上打广告也不算新鲜事了,就是电视上,那不也越来越多的广告了嘛。八十年代,本来就是高速发展的年代。

    最后,林青玉花了两千块钱的广告费,图文都是自己准备的。她是想着没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了,前世看了那么多广告的她多少比这个年代的人强吧?

    于是,在一九八五年的深秋,一份全国各地都能买到的报纸上,在显眼的版面上都看到了一则火锅底料的广告。

    现在的人娱乐方式少,广告发出去后,精妙的构图和有感染力的软文一下就让林青玉他们接到了不少电话。有京都本地的就直接来了,在参观品尝过后就下了不少订单。外地的也有打电话来说咨询做代理的。当他们从外地来了后,林青玉直接就安排在了火锅店附近的招待所。

    天气冷下来后,吃火锅的人比夏天的还多。招待了两天后,特别顺利的就将两个省的代理权给让了出去。

    第一批货出完以后,京都的百货大楼和供销社里都能看到他们的底料。

    徐志清曾经的手下曹海转业后进了政府部门,如今是企业改革工作组的组长。现在成功转型的厂子太少了,他们是一场会议接着一场会议的开。

    这次的会议是针对区里的造纸厂有工人写大字报指责厂领导不作为,要求由工人承包造纸厂而开的。

    办公室里气氛紧张,在有人提出让工人们试试后,造纸厂的领导们脸黑如锅底,强调那几个工人只是想抢夺权利,野心勃勃。

    开会陷入了僵局。

    曹海适时笑着道:“行了,大家也都饿了。先去食堂吃饭吧,吃完了再谈。”

    一行人到了食堂就闻到一股子麻辣鲜香的味道,有人小声地“咦”了一声,后说:“今儿吃火锅?”然后想想也觉得不可能,自己先笑了。

    他话音落下后正好包间门被人从外面打开了,食堂的工作人员端菜进来了,果然不是火锅。

    最中间的那碗看着红彤彤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汤,里面有肉有豆芽还有大白菜。其他的菜看着也比平时的菜红一些。

    “都尝尝!”曹海先夹了一筷子肉片做示范,“挺好吃的。”

    他这样说了,大伙儿都动筷子了。本来以为会很辣,没想到吃起来倒还好,尤其在这样的天气里,一进胃里就觉得暖暖的。

    一顿饭吃完稍作休息,下午的会议又开始了。这回曹海没再让他们自由发言,而是示意秘书拿了一包什么东西过来。

    他把几包牛皮纸包装的调料摆在桌上,这下大伙儿都看清了。

    还是刚才那个问是不是吃火锅的年轻人。

    他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原来是这个,难怪一股子火锅味。”

    这话说的显然是知道这调料的。

    曹海抿了一口茶:“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意过报纸上的广告,如今不少厂子都会打广告。而我拿出来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