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饭,老太太非要林青玉也跟着一块儿送她回去。老小孩,老小孩,两人拿她没办法,只好一家四口送徐老太太回大院儿。
“月月,那你洗了澡就睡,东西放着,一会我回来再收拾。”林青玉交代道。
和屋里的说好了,她又去和小陈说,“等会你直接锁门回去就行。”
在林青玉带着孩子第一次去大院的时候,林青旸也快到了京都。
陈瑞送他们到火锅店门口也没下车,他也赶着回家哪,只说好过两天一定来吃饭。
“青旸哥,你回来了?!”这个点了,点里也不咋忙了,小陈就从吧台出来迎了上去。
林青旸朝他笑笑,然后就道,“给我们也开个锅子,都还没吃饭呢。你吃过了吗?”
“吃了,前面青玉姐做了饭。她和徐大哥送奶奶回去了。”小陈把吧台的风扇一关,就乐呵地去厨房端锅子。
奶奶?是徐家奶奶吧。
“哥,爱国叔,大成子,继发,你们过来看看想吃点啥,都别客气哈,跟在家一样的。”林青旸先是让他们放下行李,然后就招呼着过去点菜。
这次跟着来的有五个人。两个表哥李宏明,李宏兴,林青旸的发小林成,林建友的老哥儿们张爱国还有他儿子张继发。
林青旸的两位表哥,是来的这五个人里跟林家关系最实在的了。
几人都有些无措地站在吧台前,看着林青旸熟络地和老客打招呼。
这还是那个沉默寡言的大旸吗?
皇冠车停在三层小楼外面。
“丫头,走,进屋坐坐。”徐老太太招呼道。
来都来了,林青玉也不矫情,她抱着孩子下车。等车停好了,就让徐榛年抱孩子,她跟着走到门口的时候,门开开了。
出来一个穿着灰色衬衣,还包着头巾的大姐。她看到老太太叫了声,“大娘,您回来了?”声音里透着喜意。
“回来了,志清他们回了吗?”老太太边说边换鞋,也不忘给林青玉拿鞋,“这是前些天你妈……阿姨新给你买的。”
林青玉看着那双碎花拖鞋笑了笑,当即就弯腰换鞋。
“白阿姨今儿值班,徐叔叔还没回来。榛年,这是青玉吧?”荷花想帮着抱孩子,可俩孩子可能是到了陌生地方,有些粘爸妈。
林青玉就笑着对荷花道,“荷花姐你好,我是林青玉。”
换好鞋,老太太拉着林青玉到客厅的沙发上坐下。沙发旁边摆了两个摇篮,摇篮四周分别用粉色布和蓝色布包着。里面铺好了小被子,还摆了几个玩具。
“看看,一早就准备好了。榕榕,桐桐喜不喜欢?”
俩孩子的回答就是看着摇篮就想往里面扑,等孩子坐好以后,荷花还拿了两瓶奶粉过来给孩子们。
看姐弟俩在摇篮里玩得挺好,林青玉就放心了。
她环视了下大致情况。
全屋都是红木家具。客厅一角摆放的一架黑色钢琴,虽然上面盖了层布,但仍然能看到琴身被擦得锃亮。
沙发上套着沙发套,是米黄色上带点儿浅蓝色锁边儿。茶几上还铺着白色带花纹的茶几帘儿。旁边立着两个红双喜暖瓶。
沙发后面的墙上挂着一副放大的全家福。对面是一排矮柜,上面放了台21寸的索尼彩电,现下也用了块白色蕾丝边帘子遮着。
目光在移过去,白墙上是一面□□。
客厅的又一个角落里,出乎林青玉意料,那地是个用一小块屏风隔出来的茶室。
风格很现代化,有点像榻榻米,四个座位,围着中间镂空的大实木桌子,桌上摆着茶具。旁边还放着个桶,接了个管子。估计是为了洗茶倒水方便的。
看林青玉的目光在茶室上,老太太解释了句,“小榛爸爸平时就爱喝茶,小榛前两年给他折腾的地方。”
林青玉笑着点了点头。
她们面前的茶几上摆着水果、茶盘、糕点儿,老太太招呼林青玉吃。
“奶奶,这大晚上的,您也少吃点。一会儿该睡不着了。”林青玉提醒了句。
说到睡觉,老太太反应过来了,“那什么,丫头,今晚就在这儿住呗。你看俩孩子都一点一点的了。”
林青玉笑着摇头,“奶奶,您到家了,我们也该回去了。您早点休息。”
看出林青玉不是说客套话,也不是害羞,老太太也没坚持。这都上门了,已经是大进步了。不能急,得慢慢来。
“那好吧,小榛你今儿?”
“奶奶我回老宅去。”
自从裁军开始后,看着大批认识或者陌生的军人离开,徐榛年心里并不好受。
“百万大裁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或许真的没仗可打了。
哪个当兵的不向往炮火连天的战场,不渴望在硝烟滚滚中勇往直前。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无数先烈们、无名英雄们,比如他的父亲和哥哥,他们就一次又一次在战场上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可他呢,入伍多年,一直都是文职。唯一一次上战场也是指挥作战,要不是上次人不够了,他也没有真刀真枪和越鬼们干的机会。
和敌人对战的那种快意和豪情是在后方想一百个作战计划都无法比拟的。
可以后他还能有上战场的机会吗?
裁军以后,未来的军区会是什么样?
是不是就跟其他的政府机关差不多了,那他还穿这身军装到底是为了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