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全京城都知道我俩锁了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七十五章(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愧玉怀身常自罪, 奉孝平生再不提。

    “第二句分明在讲不能奉孝之遗憾,你们解作立志之诗,未免有些牵强。”沈昱觉得自己这诗明明很好懂, 抒发的是对长辈的怀念之情,哪里立志了?!

    周围立时响起几声善意笑声, 笑沈昱的想法过于简单。

    汤子宁拍了拍沈昱的肩膀,叹道:“自古便有忠孝两难全之说。想要当一个清官、好官, 需要时刻将百姓放在心上, 故不能常常奉孝于父母膝下……”

    看看那些外放的大臣吧, 他们大都是自己在外为官,父母守在老家, 如果孝顺是每天在父母跟前早请安晚汇报, 那他们只能不孝了。再看看那些朝中的重臣吧, 很多时候就连父母去世了都不能为之守孝, 所以才会有夺情一说……

    在场的多是读书人, 对于忠孝两难全自然都有深刻的理解。

    汤子宁话音刚落, 其他人纷纷接口。等他们说完了, 汤子宁看着沈昱说:“听懂了吧, 奉孝平生再不提便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这确实是一首立志诗。”

    沈昱:“……”

    怎么办, 忽然觉得这些人说得好有道理。

    如果我不是原作者,我就信了!

    有人不死心地想要把话题引回到那封情信上, 没人关心沈昱当年是怎么立志的,我只想知道这封信到底是怎么回事!沈昱几乎是感激地看了那人一眼。

    沈昱拿起情信, 指着某一行的“琪琚”一词, 在“琚”字上点了点:“我之所以说这封信不是沈昱写的, 还因为信里出现了这个字。为长者讳, 沈昱写这个字时,通常会少写一点,或者用其他字代替。但你们看这个字,它是完整的。”

    琚,琼琚,佩玉也。

    它并非是常用字,多见于人名。《诗·卫风》中有一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但这句并没有另一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出名。沈昱日常写作的时候,就算偶尔需要写到“琚”这个字,他往往都能找到其他的字作为代替。

    代替字太多。缺一笔这种避讳法,沈昱就很少用了。

    以至于世人好像并没有意识到他一直刻意避了“琚”这个字。

    “所以说,沈昱那首诗真不是立志诗,而是一首缅怀先人的诗。”沈昱解释道。琚,佩玉也。因为先人名字里有“琚”这个字,而那位先人早就不在了,沈昱不能承/欢膝下,只能用别的方式孝顺那位先人,所以决定从此以后不佩玉。

    这听上去好像有些夸张。

    但前人在为长者讳时做过更夸张的事。

    比如有人从不听音乐,也不游嵩山和泰山,只因他父亲的名字里有“岳”这个词。又比如说诗圣一生写诗千首,却从来不咏海棠,只因他母亲名为海棠。

    沈昱因先人名中有“琚”,从此不在身上佩玉,这都是很常规的做法。

    愧玉怀身常自罪,奉孝平生再不提。这两句的真正含义便是如此。

    “不对啊,既然要避美玉,为何沈昱以‘昱’为名?”人们能够接受“立志诗”的解释,现在原作者站出来说是缅怀诗,他们反而觉得沈昱的说辞中有漏洞了。

    这里头还存着某些小人想要继续搅浑水。

    都知道沈昱只有沈丞相一个亲人,而丞相的名字中并没有“琚”字。为长者讳,到底避讳的是哪位长者?哦,没忘了沈昱是连着他父亲一起被过继到丞相这一支来的,难不成他父亲的名字里有琚字?还是他母亲的名字里有这个字?

    怎么可能呢!

    沈昱被过继前的家世不算难查。他父亲的兄弟叫沈土根,一个爹娘生出来的一家兄弟,大哥叫沈土根,老二忽然就雅致了,起个名字叫沈琚?谁信呢!而沈昱的母亲本是流民,被沈家买了做童养媳,卖身契上也没“琚”这个字啊!

    当下便有人觉得“颜楚音”在胡编!

    编吧编吧,你现在编得越多,等会儿被拆穿时就越狼狈!

    反正这情信必须是沈昱写的!

    他们却不知道,此时站出来的人根本就是沈昱本人!

    沈昱不惧怕任何质疑,因为他说的全是真话!他反驳质疑者说:“你这实属胡搅蛮缠了。沈昱的名字是他祖父亲自取的,丞相不比你懂吗?”沈昱的名字一点问题都没有。他不佩玉,避的只是“琚”这个字的字意。虽然昱玉同音,但严格说起来,只要沈昱的名字里没有“琚”的同音字,就不能说他犯了忌讳。

    至于到底避了哪位长者,沈昱下意识地先冲着天地行了一个礼,才说:“沈昱避的是他祖母的名讳。”是那位被沈丞相抱着牌位娶进门来的沈家师姐。

    她是沈丞相恩师的女儿,是沈丞相唯一的妻子。

    自然就是沈昱的祖母!

    沈昱心里对沈丞相无比尊敬爱重,而沈丞相时时不忘为妻子擦拭牌位,沈昱知道祖母在祖父心里的位置,自然而然就会尊敬爱重这位从未见过的祖母。

    丞相常说,没有恩师一家人,就不会有现在的他。

    而没有丞相,七岁的沈昱大概还在饥饿痛苦中挣扎。

    所以沈昱心里也记高祖父、高祖母和祖母的恩!

    在他七岁那年,当他写下那首缅怀诗,他是真的发自内心地觉得遗憾。若是祖母还在世,那该多好啊。若是能像孝顺祖父一样孝顺祖母,那该多好啊。

    万万没想到,儿时的有感而发会在今日成为证明自己清白的有利证据。

    定是祖母的在天之灵在保佑着他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