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 一开始皇上是十分生气,可转而一想,有谁不是从小时候过来的?小时候他不也背着太皇太后做下许多顽劣之事吗?
如今见此情此景, 皇上的怒气也消散大半, 只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次朕便小惩大戒, 罚你在回京城之前为太皇太后抄写《金刚经》三遍,若再有下次,朕绝不姑息!”
这般简单?
都说伴君如伴虎, 方才瞧皇上虎着脸,胤禛还真以为自己会受这十板子,当即连声道谢:“多谢皇阿玛!多谢皇阿玛!”
皇上脸上这才和缓了些,道:“出宫一趟可好玩?”
胤禛摇摇头, 可旋即又点点头:“好玩, 却又不好玩。”
说着, 他便含笑解释道:“儿臣出宫吃了一碗馄饨, 馄饨味道不算十分好, 但儿臣却觉得不错,而且那位大爷见儿臣没带银子, 便说请我们三人吃了馄饨。”
“儿臣以为如今老百姓生活一日日富裕起来, 不说旁的,就是这位卖馄饨的大爷起码能吃饱穿暖,要不然,定会拽着儿臣的手要儿臣要银子的。”
他对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没有太大感觉, 但从那位卖馄饨的大爷身上也能知晓如今老百姓的日子还算不错。
皇上听了是心情大好:“哦?没想到堂堂皇阿哥竟会赖老百姓银子?”
胤禛连忙解释道:“不, 儿臣没有, 儿臣与他说了, 明日会差人送十两银子给他的。”
说着,他更是咧嘴一笑,不要脸起来:“本来儿臣回来的路上还在想怎么悄悄将银子送出去,如今既皇阿玛知道了这事儿,那就请皇阿玛派人帮着把银子送出去吧!儿臣就此谢过皇阿玛了!”
皇上这才反应过来,敢情自己还要搭进去十两银子。
可想着如今国泰明安,百姓富足,他心里也是高兴的。
如今天色已晚,胤禛洗澡后是黑甜一睡,等着一绝醒来时天色已不早。
上午前去书房上课,下午则跟着谙达学习骑马,傍晚开始则呆在屋子里抄写经书,他这小日子过的是充实又愉悦,若说有哪点不好,则是担心远在紫禁城的德妃,还要在五台山的太皇太后。
一转眼,胤禛便在盛京呆了两个月的时间。
从初春到春末,这些时间里,光是经书胤禛都抄了几本,一份是为太皇太后所抄,一份则是为了德妃与德妃肚子里的孩子。
这些时日里,胤禛长高了不少,因整日骑马的缘故,也黑了不少,咧嘴一笑,便露出一排白灿灿的小米牙来,瞧着十分可爱。
倒是三阿哥近来个儿不见长,却是胖了不少,伤筋动骨一百天,小厨房又整日好吃好喝招待着,他那张小脸胖了一圈,活像个白胖冬瓜似的。
这一日,胤禛刚从校场回来,便见聂嬷嬷含笑道:“四阿哥,德妃娘娘来信了。”
胤禛忙道:“您快帮我看看额娘说了什么。”
聂嬷嬷展开信笺,将信里头的内容一句话一句话读给胤禛听,德妃无非说自己身子很好,要胤禛不必担心之类的话,最后更是老生常谈,要胤禛小心些,注意身子,更是不要惹皇上生气。
每隔十来日,胤禛都会收到德妃的来信,而信的内容大概也都是这些,说德妃肚子里的孩子长大了些,阿福因天气一日日热起来的缘故,有些掉毛……
便是这样,胤禛也觉得十分满足,坐在书桌前托腮道:“说起来额娘也快生了,等着我回去时就能看到妹妹了。”
说着,他更是扭头看向聂嬷嬷道:“嬷嬷,您说额娘会平安无事的吧?”
他十分担心。
聂嬷嬷笑着安慰道:“这是自然的。”
但不知道为何,胤禛心里还是有些不安。
却是怕什么来什么,胤禛再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并没有收到德妃的来信,因为这件事,他还专程去问了皇上,皇上只说无事,但却对外宣称下月初动身回紫禁城。
如今已是三月末,满打满算,也就只剩下五六日的时间就要回去了。
胤禛愈发觉得不对。
他见皇上那边问不出个什么来,索性就去找太子了。
太子也说德妃并无大碍,只是他到底是个半大的孩子,说这话时眼神闪躲,一眼就被胤禛瞧了出来。
胤禛正色道:“太子哥哥,皇阿玛也是这般与我说的,你不要瞒着我,你们越是这样,我便越是担心。”
说到最后,他言语之中已带着几分哽咽起来。
太子还是第一次见到胤禛这般模样,忙道:“胤禛,你别这样,不是什么大事儿,不过是德妃早产了而已,诞下了一位公主,虽说小公主体弱了些,好歹也是没有大碍的。”
也唯有在胤禛跟前,他才有种当哥哥的感觉,更是忙递给他帕子劝慰道:“如今曾祖母已经回去紫禁城了,你不放心别人,难道还不放心曾祖母吗?有她老人家护着,德妃娘娘定会平安无事的。”
胤禛悬着的一颗心这才微微踏实了点。
接下来的几日里,他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永和宫才好。
等着胤禛风尘仆仆赶回紫禁城时,已到了四月中旬,说来也是运道不好,这几日他们赶路时天降暴雨,如此一来,大队人马便是走不快,故而多耽搁了几日。
而在路途中,胤禛更得到一个消息,说是德妃所出的小公主没了。
这消息是皇上亲自告诉胤禛的,有些事情既然瞒不住便不必再瞒,皇上见他眼中噙泪,难得将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