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军营的食材实在是匮乏, 因为穷嘛,且又没有靠山,不像卫临背后有门阀士族顶着, 财大气粗。
卫临军中的精锐部队,不说每顿, 但至少每天都有肉, 基本标配都是大饼和米粥,煮粥的米或粟米或稻米,间或再换换口味,吃些包子面条等, 外加牛羊肉搭配着时令菜肴, 有时候甚至还能喝到马奶、羊奶。
可以说吃得相当丰富了。
到了云仓这边,因为牛稀缺,市面上基本不卖牛肉,耕牛都是拿来耕田犁地, 所以肉食多以猪羊和鸡鸭为主。
普通兵卒的伙食比精兵要差些, 虽然不是每天都有肉,但每天也都是大饼菜肴配上米粥, 而且还是熬得浓稠的一碗粥,三五两天也能吃上一顿肉,包子面条穿插着吃。
而燕昭这边, 饮食条件一落千丈。
苗兰从王三娘口中得知, 燕昭军中的精兵吃得还不如卫临军中的普通兵。
这边精兵每天的伙食是大饼配米粥, 也是粟米与稻米混合着吃, 偶尔能吃上几口菜, 不打仗时, 粥就吃稀点, 打仗时,粥才能吃干一点。
没办法,谁让燕昭穷呢,与卫临实在比不起。
就连粟米,他都是在其他地方买的,稻米是他命人在自己的根据地收上来的,少得可怜。
虽然南方是以稻米为主,但燕昭手中的那几个州郡田地贫瘠,人丁稀薄,再加上他拥有的地盘只有那点,弹丸之地,根本征收不了多少军粮。
至于肉嘛,这边精兵每隔五天吃一次肉,普通兵十天半月吃一次肉。
大饼也不是每次都是白面饼,有时候甚至是蜀黍做的饼。蜀黍也就是高粱,那玩意儿做出来的饼,吃着很糙,卡喉咙。
苗兰看着另一袋浅黄色的小米,也就是黍米,这种米有一定的黏性,磨成粉后可以做成各种糕点,如粽香黄米鸡、黄米炸糕、黄米馒头等。
王三娘见苗兰盯着旁边的黍米发愣,问道:“小兰儿,那袋黍米可是有问题?”
“没,没问题。”苗兰收回视线摇了摇头。
王三娘笑了笑:“我见你一直盯着黍米看,还以为有啥问题呢。”
苗兰笑道:“我是想把这些黍米做成炸糕,或者做成枣泥米糕,这样做出来的好吃。”
“那成,等明天再做,今晚上是做不成了,夜里将士们还得上阵,晚饭我们还得加快些,不然怕他们吃不上饭。”
火头军这次来了一百多人,除了五十个女军,另外还有一百零三个男子,这些人要么是年龄太大退了下来,要么就是打仗中留下了重伤,不能再上阵杀敌,只能退下来做后勤工作。
大家都有同一个目标,活下去吃饱饭。
晚饭是粟米粥和菜干饼,苗兰按照梅菜饼的做饭做的,只是在那个基础上把饼加大加厚了,将领们吃的饼子里,她给加了些肉沫,其余人吃的饼里没有肉,只是普通的菜干。
她先做示范,做出来一个后,其他人有样学样,照着她做的方法把饼做出来。
都是会做饭的人,依葫芦画瓢,也能做出几分样来。
将领们吃的饼,是苗兰一个人做的,从调馅到搓饼烙饼,她一人就做了。
毕竟将领没多少,将军校尉等加在一起,也就二十几个。
那些什么百夫长啊,伍长的都不算在里头。
她一个人做二十几个人的饭,完全没问题。
做完饭后,火头营的人将饭菜分别送到各个营去。
其实这才是正常的流程,卫临那边阵营,那阵子只是为了做秀给赫连珪看,才弄得乱糟糟的。
王三娘身为女子军的百夫长,是她们的头儿,任务也就由她派发。
她拿过一个托盘,递给苗兰:“小兰儿,大帅的饭食,便由你送过去吧。”
苗兰正要伸手去接托盘,斜刺里插过来一个小姑娘,看着也就十五六岁,其实和苗兰差不多同岁。然而苗兰的心理年龄毕竟都二十三了,十几岁的人在她眼中还很小。
那小姑娘抢在苗兰前面,一把接过托盘,笑嘻嘻道:“姑姑,由我去给大帅送饭吧。”
她笑着看了眼苗兰:“苗姐姐,你刚来,对军中地形可能还不太熟,我怕你万一走错了路,不能及时给大帅送过去,耽误了大帅用饭的时辰,到时候大帅怪罪下来,对苗姐姐可就不太好了,而且也会连累我们整个火头营。”
苗兰愣了愣,笑着收回手:“这位姐姐说的是,我初来乍到,也不懂规矩,确实不适合给大帅送饭。还是由姐姐去送吧,那就辛苦你了。”
因为不知道对方年纪,她也只能叫对方一声“姐姐”,这是礼数。
她心里感到好笑,在卫临军中都没有遇到这种“宫斗”戏码,好家伙,没想到来了燕昭的军中,竟然还玩起了争宠的把戏。
也是怪了,燕昭成天冷着一张脸,跟冷面修罗似的,脸上明晃晃地写着“生人勿近”四个大字。这样的男人,竟然还有小姑娘打他的主意,也不知道这姑娘是怎么想的。
说起来,卫临长得比燕昭更俊俏,而且人家卫临性格也好,从来都是笑嘻嘻的,但是军中却没一个姑娘家为他“争宠”。
苗兰想了想,觉得应该是燕昭还没成亲的缘故,而卫临已经成亲了,并且夫人的娘家还很强大。
果然,单身又年轻的老板,在哪里都吃香,大家敢明着打主意。
成了婚的嘛,就没有单身的吃香了。
王三娘一把夺过那小姑娘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