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见殿下少年时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23章(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123

    李弗襄刚出京城没多远, 就吩咐人将南巡的仪仗收起来,一路上无论途径何处,绝不允许事先给当地的官员报信。也传令下去, 不允任何接风宴,如果当地实在盛情难却,可以约了一起踏青。

    命令传下去,同行的诸官皆挑不出错处。

    此举既彰显了襄王公事公办的态度, 又不至于拒了底下人亲近的意思。

    还颇有几分与民同乐的感觉在其中。

    孔世戍猜想的没错, 皇上已经为他铺平了前路, 襄王只要稍微上道点, 此次的南巡,足以收进天下文臣的心。

    路上行了几日, 高悦行收到了从京中传来的书信。

    是高景寄给她的家信。

    但是高悦行拆开之后, 第一眼瞧见的, 却是哑姑的笔迹。

    灯下, 她的神色瞬间凝重。

    哑姑不肯直接从襄王府寄来信,必是考虑到路上的不安全,信有可能会被截,所以才想办法借了高府,也就是她父亲的手。

    信上说,傅芸动作有异。

    在他们刚离京不久, 傅芸终于出府, 暗中会见了一个人, 并且还在隐秘的地方交谈了很久。

    那人是——信王的侍妾, 姜齐。

    高悦行攥紧了信, 手心开始冒汗。

    信王。

    到底是他的侍妾姜齐的问题, 还是信王自己本身就有问题?

    高悦行在驿站的房间里, 等到李弗襄办完公事回来,一进门,就命人严密守在了门窗外,甚至房梁上也站了锦衣卫,禁止任何人靠近。

    李弗襄一边解衣服,一边问道:“怎么了?出事了?”

    高悦行将信铺在桌面上,给他看了。

    李弗襄一双眉毛也越皱越紧。

    高悦行有条不紊地将自己这大半年的筹谋和探查徐徐道给他听。

    李弗襄没想到,他的娘子在京中竟然无一刻安睡的时日,望着她,心里难受的无以复加:“怎么不早点给我说,都是我不好。”

    高悦行冷静道:“你有你要做的事情,西境的战事并不比京城里的该诡谲更好对付,家里有我,你不用多花心思……只是这件事,已经拿到了证据,我们需要早做防备了。多少端倪都浮出了水面,如果再被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你我皆是废物。”

    李弗襄安抚着她,道:“我知道,交给我。”

    当天夜里,四名锦衣卫兵分四路回京,各自身上都带着送往京城各处的信。

    高悦行总算稍感安心。

    他们一路南下,赶在初夏时,走到了淮河一带。

    上次到的时候,他们没能特别注意孔世戍在此留下的痕迹,但是这一次,高悦行刻意留了心,果然在路上碰见了好几座专门给孔世戍立的长生庙。

    高悦行望着那高堂之上的长生牌位,再望了望头顶的三尺青天,无奈叹气。

    同行的官员里,有一位名叫薛山晖的官员,任职户部主事,不知何故,跟在高悦行的随行护卫里,见她对着孔世戍的长生牌长吁短叹,忍不住上前:“王妃可是在叹天道不公?”

    高悦行不答反问:“你因何做此揣测呢?”

    薛山晖微微一笑:“因为臣正是如此想的。”

    高悦行转头看他:“你是户部主事,你孔世戍麾下的人。”

    薛山晖足够年轻,身上还有那属于年轻人的傲气,不卑不吭道:“臣是大旭朝的人,是黎明百姓的臣。”

    高悦行含着笑点了点头,道:“像你这样的读书人,我在京中倒是没见几个。”

    薛山晖调侃道:“您是没上过朝堂,我朝的那几个言官,参起人来嘴皮子还是很利索的。”

    高悦行闻言笑得更真心了一点。

    薛山晖目光又回到孔世戍的长生牌位上,说道:“当年,皇上想手里握紧了孔尚书的有力罪证,且以下了决心要将人就地正法……他知道自己命在旦夕,于是连夜鼓动的淮河一代的百姓,上奏了万民书,请皇上看在他救无数百姓于饥寒的份上,饶恕他。孔世戍也跪在殿前,痛陈自己的过失,誓改过自新,永不再犯。”

    高悦行只能说:“孔尚书好有手段。”

    薛山晖道:“当年在淮河一带,百姓们群情激昂,说什么朝中贪官千千万万,凭什么只办孔世戍一人,要么将天下所有贪官杀尽,要么别想动孔世戍一根汗毛……鱼肉百姓的人,将自己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油水再还一部分回去,便成了大善人,救命恩人,呵,简直令人气的发笑。”

    高悦行淡淡道:“百姓们懂什么,他们也只是受了煽动而已。”

    薛山晖闷声道:“王妃当真胸怀大度。”

    高悦行听出他的不满,道:“不辨是非,不读圣贤书,一心只顾家小的温饱,你不能说他们不配为人,因为我们的王朝正是这些勤勤恳恳的百姓们撑着的,你为着这些人,气这么多年,不值当的。”

    薛山晖认真品味:“您说的确是有理,可是……我们不能任由他们颠倒黑白啊,孔世戍的先例一开,长此以往,我们的百姓恐怕要认为贪污受贿并不是重罪,朝堂之上那些别有心思的臣子,难保不会在这种鼓动下铤而走险。到时候国不国,民不民,当如何处置啊!”

    高悦行:“那些百姓们是记恩不假,但他们更能记仇,人的忘性是很大的,时过境迁,甚至不用你动手,孔世戍把自己捧得太高了,迟早都会摔下来。他救得人多,可他害的人更多,有多少人感激他,就会有更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