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28章(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既然已经与儿子说透,康熙也不再久留,站起身来拍了拍胤礽的肩膀道,“你且再休养几日,若真要派人出使泰西之地,只怕日后有你劳心的时候。”

    “是”胤礽笑道,“儿子谢汗阿玛。”

    系统跟着激动道“太好了,殿下!您的父亲果然心胸宽广,他现在这是知错就改啊!”

    胤礽正恭送他汗阿玛,对此毫无反应。

    康熙走后,他才搓了搓手振奋道,“来吧,我们看汗阿玛派人出使欧洲和非洲之前,咱们都需要做哪些准备。”

    康熙了了一桩心事,当晚便睡得很香甜。即便老祖宗没有托梦,让他再看一遍想看的未来。一夜安眠,康熙第二日精神抖擞的上了早朝。可是早朝时他并没有立即将儿子的紧闭解除,而是对着满屋文武宣布,他准备要派人出使欧洲。

    这个消息说完之后,朝臣们的反应不一而足。有墨守成规的言官当即站出来反对,“皇上!臣以为泰西之国贫瘠不堪,皇上不必如此大费周章派人过去。此举实乃凭白浪费国库银子。”他的声音异常悲痛,仿佛听到的不是要出使欧洲,而是康熙说以后不造黄陵一般。

    这位反对的官员声音刚降下去,压抑已久的索额图便直接开怼道:“呵,泰西之地贫瘠?大人莫不是忘了洋人来的时候,太子殿下榨取过那不列颠之人几十万两银子!”

    说话的言官一愣,“榨取”二字虽然不太好听,不过事情是确实发生过的。他张嘴结舌反驳不得,只得闷头又站了回去。

    其余官员见状,要么默不作声,要么小声交头接耳起来。

    他虽然闭嘴了,但大殿里却因索额图一番慷慨陈词,变得有些乱糟糟的。显然朝臣们的记性都不错,不少人还记得胤礽当时的奸商表现。

    熊赐履向前倾了倾身子,凑近了张英小声笑道,“这次殿下可遂了心意。”

    张英原本紧绷脸色柔和下来,点头附和说:“皇上素来心疼殿下,或许是后来与殿下又详谈了一次。父子交心,总比咱们劝解来的快。”

    明珠没心情跟任何人讨论。他表无表情,只是心里默默道,这件事他没有出力,不知以后太子是否会心有隔阂?

    前朝如何热闹,胤礽是不管的。他正专注的做出使欧洲之前朝廷应有准备的详细计划书。

    除了要选出最佳出使之人,还要修造船只,要教会出使之人不同国家的语言,还要再选出合适的商户,毕竟是以朝廷的名义去的,何人适合跟着去,也代表了朝廷的脸面。

    另外他还想到,这修建好的出使用的船只上,是不是要按照战舰的规格,架上几门新式火炮?

    “该架!”系统肯定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洋人是什么德行,殿下您又不是不知道。”

    它这话一出,胤礽眼神里马上闪现一丝阴鸷,“架!出发之前,务必叫戴梓把孤给他的威力最大的火炮做出来。不只朝廷的船,商户的船也统统都要架上!”

    系统满意的点头,接着又道:“虽说您的父亲觉得商户随意报名,商户那里也得有个领头之人才行。”

    “你说的不错。”胤礽颔首肯定。

    说起跟着去的商户,他心里最中意的人莫过于皇商杨衍裘。一是杨衍裘跟朝廷合作时日不短,很懂得拿捏分寸。二是杨衍裘确实精明,在朝廷派出之人能力不足时,他也可以及时替上去。

    他提笔在纸上写道,“可建议汗阿玛先将杨衍裘召入京中。”

    前朝。

    散朝后,康熙同样也在想着派遣何人代表朝廷出使比较合适。除了身份,他还额外考虑到年龄的问题。因为若是领头人选了年迈之人,虽然压得住阵,但是长途劳顿身体必定难以支撑。

    得要选一个既身份尊贵,又年轻力胜之人前去才行。

    康熙在宗室子孙里想了一圈,最终选定了铁帽子王多铎的重孙,阿布凯。

    不知道大家还有印象吗?阿布凯曾在六岁时,参加过胤礽的伴读考试。

    多铎那一脉虽然也是铁帽子王,但是他的子孙后代血脉越来越少,逐渐有没落之势。铁帽子王的名头有了水分,阿布凯才会不顾身份,为了重新回到朝堂核心去参加胤礽的伴读考试。

    只是胤礽当时名义上是选伴读,实际上是通过这场考试说服他汗阿玛,自己不需要伴读。所以即便阿布凯有着不输于皇子们的高智商,当时也被刷下去了。

    康熙之所以能马上想起他,也是因为他从国子监毕业之后,已经领了笔帖式的职位,正在户部那里帮着四阿哥胤禛整理账本,他前不久还刚刚见过。

    而且,阿布凯长得人高马大,俊美异常,在外头代表大清的脸面还真是绰绰有余。

    领头之人定下,接下来便是筹谋准备游船之事。

    前朝三宝太监下西洋时,据传他所乘坐的宝船乃当时最大之船,开到欧洲后,洋人见了都惊讶万分,直言没有国家能造出与之媲美的船。想到此处,康熙心里冷哼,他一定要让人造出更加庞大华丽的船只,让那些没见过世面的泰西之人大吃一惊!

    拟定了在何处修建船只,再想到要挑选跟着船队走的商户,康熙觉得过几日他是该把儿子放出来,跟自己一起操心此事了。

    除了康熙,官员们也在各自忙碌。户部得备出开支,工部得开始挑选工匠预备着皇上点名,兵部则开始筹划,到底要派哪个营的人马跟着一快登船出使。

    就在朝廷各部为出使欧洲的计划忙得人仰马翻之时,京中却突然出了一件,造成影响范围不小的事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