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73章(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除了在宫宴上不断被人问及他受伤的屁股,胤礽这段时间的休养还算舒心。毕竟是立了功,康熙也是有心补偿,除了把他的份例往上提高之外,又额外许了他一个月的假。

    这一个月,胤礽可算是把所有没有享受过的闲暇时间都给补了回来。

    不过康熙二十六的正月,即使是出了正月十六的年假,朝中也没什么大事。噶尔已经收服,国家正常运转,风调雨顺,因为开荒做的好,现在除了发展经济,其他没有什么可以操心的事儿。

    正月十六后开朝的第一件事儿,是着手考核了一些南方官员的政绩。官场惯例,干的不错的需要往上升一升,干得次一等的,康熙开恩许他们上折子为自己辩上一辩。实在干的太差的,往下降个几级做处罚。

    这些都属正常的调动,倒没什么可多赘述的。

    但是经济发展这里,倒有些小事值得拿出来多添起句闲话。

    从康熙二十五年开始,因为朝廷插手来民间合作,再加上北方有许多荒地改种了棉花等经济作物,丝织行业发展迅速。

    商业发展快是最招人才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工匠涌向南方。

    康熙格外开恩,解放了许多工匠的匠籍。这个恩旨一下,工匠们欢欣鼓舞,更是毫无忌惮的拖家带口奔向了南方。

    再加上曹寅和杨衍裘又在南方大量用人,所以导致最近北方的人才明显是不够用的。连带着京城里,普通的工人每月的银子也从三钱涨到了五钱左右。

    直到看到户部的人口调查的工作报告,康熙才意识到,汉人的人口的生育,也是同样的重要。

    旗人人口本就少,少到每一个人恨不得都当瓷器供着。如今本该占着民工大头的汉人也明显不够用,不仅使他有些着急。

    鼓励生育这件事,头一次被提上了早朝议政上。

    官员们对此事的态度都有些暧昧。在他们看来,即使没人劝,百姓们难道不知道要生孩子吗?把此卧榻之上的事儿拿出来讨论,实在是有失体统的。

    因此在康熙问询意见时,所有官员竟罕见的同时沉默。

    看朝臣们不发一言的大眼瞪小眼,康熙都被气笑了。他想回去翻翻黄历,今儿可真是奇了。往年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放在早朝上讨论起来都能争论不休。今儿这怎么都有口一致的闭嘴了呢?

    大臣们不出主意,气氛逐渐转为尴尬,康熙无语之下只能宣布散朝。

    但他也不是就没有依仗了。这时候康熙还想起,各级官府那里不是还有报纸可利用吗?

    他索性就搞了个征文活动,把这写文章催生的事儿派了个下去,下旨令国子监的学子们,每人都得写一篇传宗接代的文章出来,轮替着发布在报纸上。

    至于这种催生的办法有没有用?我们就得以后见真章了。

    胤礽一个月的假期很快就过去了。他的生活相对来说恢复了平静,每日照样按时按点的上早朝。不过他上朝第一日听说他汗阿玛搞的这个活动时,真是有些啼笑皆非。

    他心中还感慨,果真是太平了。他汗阿玛都有时间管到别人两口子炕头上去了。

    系统也跟着感慨,果然催生这事儿,什么年代都避不开。

    胤礽好奇道:“后世也这么催人生孩子吗?”

    系统一副高人脸,“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时的胤礽还不知道,他自己将来也会被这波催生波及。

    因为已经正经入朝,再加上前端时间养伤,所以他的骑射课程也停了。上完早朝之后,他反倒有更多的时间来跟着系统学习课程。

    有段时间没跟着系统好好上课了,胤礽又花了些功夫好好回顾了下自己之前的课程进度。

    英语早就如日常口语一般顺溜,现在的俄语也已经熟练,物理和化学的课程也正在向更高的台阶上迈步,至于生物,目前是进度最慢的课程。

    想到未来可能的局面,胤礽觉得生物倒不忙着提高,他考虑是不是再增加一门语言的课程。

    系统很满意他这样的积极进取,罕见的发挥了一下智多星的功能,为他分析了一下以后的局势。还推测出,大清跟欧洲的接洽,应该很快就会来。

    胤礽对此很感兴趣。老实说,他接触最多的洋人,就是他汗阿玛养在钦天监里的那些传教士。但是那些人打的什么主意,他们父子两个一清二楚。

    宗教传到一个国家,必须要有孕育他的土壤才能生根。大清有没有适合他们的土壤,这完全是他汗阿玛说了算。

    前世里,胤礽对那些传教士没什么特别的态度。但是现在,他打心底里不待见那些人。

    可除了那些传教士,胤礽想象不出其他洋人都是什么模样的。

    系统调出程序中的历史资料,为他解释为什么接轨的进度会加快,

    “欧洲现在可能正在探索一次工业革命,如果他们探索成功,实力要比以前强大更多,肯定是要不断向外扩张的。”

    暴躁的民族血液里都藏着兽性,不断的践踏和征服几乎就是他们的本性。

    而神秘又多金的东方,说不定就是他们的第一站。

    胤礽听完心里边一紧,如果洋人要跨海而来。那么危机说不定也会很快随之而来。

    跟他对未来的忧愁不同,康熙在发愁眼前准噶尔的安排问题。

    准噶尔部族人数不多,除了战死的那些,其余族人已经全部被带回京城。可即使他们人数不多,京中也不可能一直养着这五千的牢犯。

    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