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66章(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明珠这句话,成功的把大家的注意力从火铳转回到刚才的事故上。就连王掞都开始好奇,太子到底做出来什么东西,能把园子炸出那么大的坑来。

    被几人盯着,胤礽连撒谎都撒不圆,只能嘴上干巴巴的解释:“就是火药,并无旁的。”

    明珠捋了一把胡子,笑着说:“火药臣不太懂,太子殿下可能为臣解惑?”

    胤礽气闷,这老狐狸能不能闭嘴。

    答案当然是不能。

    “明朝时就有红衣大炮,据说那炮弹光砸出的坑就不小。可是微臣如今看着,它那个坑肯定不如太子殿下今日的这个大。”

    胤礽拿眼瞪他,明珠也是笑呵呵的。还故作不解,“太子殿下,可是微臣有哪里说得不对?”

    张英急道:“殿下还要瞒着我们不成。”

    胤礽心里叹息,他错了,他不该强把明珠拉来当师傅的。

    既然挣扎是徒劳,他索性就把他这突发奇想的手榴弹如何做,从头到尾说了个仔细。当然,这东西究竟是从哪学来的,他没敢说。

    “只是一点?”康熙怀疑的看着儿子。

    胤礽比划着小指头,大拇指顶在最上边的关节,跟康熙强调:“汗阿玛怎么不信儿臣,真的就这么一点。”

    他手里材料的存货本就不多,再多他也做不出啊。

    “太子殿下好本事!”明珠笑着赞叹道。几个师傅里,只有他在听完胤礽所有的描述之后还镇定如初。

    胤礽心里冷哼。你等着,孤的本事在后头呢。

    康熙略一思索,又问:“戴梓会做这东西吗?”

    胤礽忙摇头,“儿臣只给过戴先生火铳的图纸。”

    汗阿玛不会怀疑,戴梓为了报答他献出火铳图纸,才把这个给他当回礼吧?

    张英熊赐履和汤斌三人听完,皆是表情凝重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明珠又问:“殿下可还能再做?”

    他的话音刚落,就换来张英狠狠一记眼刀。他只当没看到,反而向康熙拱手一礼:“皇上,太子殿下如此能干,这东西若只做来当玩物自然不好,若能用于对准噶尔的战事…”

    他还没说完,就被熊赐履打断:“皇上,万万不可。太子殿下千金之体,怎可如此涉险!”

    对了,他们好像野都不知道,胤礽到时候会去景山跟戴梓一起做火铳。

    康熙被劝的有些犹豫,他自然对这东西十分心动,但是一想到儿子的安危,又觉得举棋不定。

    他不发话,大殿里一时就有点剑拔弩张的气氛。

    张英三人自然希望胤礽以后能彻底撇开这种危险物品,好好的回去做个储君,继续当阿哥们的表率。

    对明珠来说,这事儿跟自身的利害没关系,他单纯就是希望朝廷能早点赢了准噶尔,他也好能上荐,请皇上早点帮大阿哥安排个差事。

    这太子都已经入朝听政了,皇上对大阿哥那么还一直没发话。实在让人忍不住着急。

    明珠现在愿意跟太子走的近点没错,大阿哥也是他看着长大的孩子,自然也不能说不管就不管的。

    康熙这边犹豫着,胤礽心里忐忑的等着。

    现在可是关系着他会不会被他汗阿玛罚,还有以后能不能继续跟着戴梓搞武器的关键时刻。

    为了给自己争取继续接触火铳的机会,胤礽又加了一句:“其实这东西还可以再改进的。”

    “哦?”明珠一贯很会帮人搭台子,“还能如何改进?”

    胤礽也不管他究竟是何意,招手让怀庆拿了纸笔,自己强撑着坐起来,倚着枕头一边画一边跟众人解释究竟什么是木柄手榴弹,“那个东西本该装在铜管里。把铜管密密的封好了,然后加上引线,再由两块木柄夹结实。”

    “做这东西的原料不费事,而且如果完全照着这个图上的做,以后就不会这么容易炸。到时候要拉引线,投掷出去才可以有刚才的效果。”

    “普通兵士也能用吗?”王掞看着图纸追问。

    胤礽虽然惊讶连他都好奇,却还不忘说:“训练一番,任何人都能用。”

    康熙听的脸色越来越凝重。如果说他刚知道儿子做的这种武器威力非比寻常,还想着要不要阻止。现在再听儿子说普通兵士也能用,他这一时半会儿还真拿不准主意。

    往重了说,这有点像儿子和国家二选一。

    倘若他说,以后你不准再碰了,那朝廷就错过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边关多少战士的命,兴许会白白损失在战场。

    因为一旦他们有了这个东西,活命的概率大的就不是一星半点。

    他也不能说,你把这东西教给戴梓,以后让他做就是。

    因为这东西怎么看都是他儿子更有天赋,而且这还是个立功的好机会。只要搞定这个,即使他儿子只是幕后功臣,他也帮儿子定义成政治生涯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凡是功绩,都是他儿子以后在朝中收拢人心的筹码。

    但这东西实在太危险了,一不小心,他真的可能连儿子都赔进去。

    康熙很纠结,这是他和元后唯一的嫡子。嫡子之宝贵,换到任何一个朝代,怎么捧着都不为过。

    但这事儿难就难在,除了胤礽这东西别人做不了!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康熙此时不过三十几岁,正是励精图治的时候,他又向来希望儿子各方面都是完美的。

    一个正年轻的帝王,一个老迈昏庸的帝王,对未来接班人态度之间的参差差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