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51章(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康熙虽然心里已有判断,但还想再核实,便叫梁九功准备纸墨,亲手画下俄国使者的大致模样。

    他拿着画像,脸色郑重地问道:“可与此人模样相差无几?”

    科尔沁王爷只看了两眼,想都没想便十分肯定的说:“不会有错。”画像虽然潦草,当时回报的探子报的急,所以他记得非常清楚。

    “我想起了,这人就是那个俄国来的!”

    他记得两年前,画像上这人带着人从他们部落的营帐之地过,还向科尔沁的族人问过路。

    康熙心里一沉,为何俄国人为何准噶尔的人搅和在一起?他回忆起当时在京城里,驿馆总管胡集贤上报,俄国使者与准噶尔同住驿站时,好似确实有私下勾结。

    难道当时俄国使者便心怀不轨?而非是因为不想成为大清属国和准噶尔结盟?

    他左思右想,到底不能确定具体原因。不过既然已经确定准噶尔有异动,那么此次北上的目的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康熙虽然脑子里想法已经百转千回,但当着科尔沁王爷,面色不过片刻便恢复如常。他故作不在意的豪迈一笑:“罢了。迟早要打,一个两个有什么差别。”

    随即又对科尔沁王爷道:“你我难得一见,今日一定要喝个痛快。”

    科尔沁王爷是个外粗内细之人,很快明白其意思,也答的痛快:“都听皇上的!”

    接下来几日,康熙忙着领着两个胤礽和胤褆,会见蒙古各旗王爷,台吉。再根据其部落大小,与大清的关系远近,颁发给他们不同的赏赐。

    蒙古不缺牛羊,赏赐就不外乎是蒙古地界少有的金银玉石之类。

    在草原这些时日,会盟两边人马的行程都被排的满满当当。

    白日里御林军与蒙古部落一起行猎,侍卫们与蒙古的搏克庆比武摔跤,晚上康熙大办宴席,与蒙古王爷们够筹交错醉酒笙歌。

    表面上和平会盟的祥乐,暂时压住了即将面临与强敌不可避免的战争的紧张气氛。

    热闹了十天之后,康熙召集大军开拔回京。

    大军动身后,胤礽没有陪着康熙同坐御撵,而是窝在自己的马车内。

    他毫无形象的瘫在床榻上,和系统说自己积压多日的牢骚:“终于要回京了!再待几天,孤都不一定能靠自己在马上坐稳。”

    这几日他的脸都笑僵了,再待下去,迟早会像他们家老四一样面瘫。不只是脸,他的胃也迟早会被蒙古王爷们的花样灌酒给灌伤。

    系统默默启动程序检查完胤礽的身体才说:“刚才检测到您的肝脾已经受损,需要尽快调理。”

    胤礽有气无力道:“不用你说孤也知道。”调理也只能回京之后再说了。

    因为身体实在太累,回京的路上他倒没有再去找他大哥的麻烦。当然,大阿哥跟他的情况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

    会见蒙古各旗对康熙来说是一次政治需要,对胤礽来说就是一次额外的继承人考核。

    所以这几日康熙日日宴待蒙古,日日招胤礽在身边作陪。

    为了给他汗阿玛争面子,胤礽不仅要拿出皇子气度,端稳了皇室风范。还要表现的亲切有礼,待所有人一视同仁。

    王爷们自然很给面子。无论谁来敬酒,敬过康熙之后,第二杯绝对会把目标转移到他这里。

    胤礽知道蒙古部落向来不拘小节,尤其喝酒之事向来豪放。所以每次宴饮之前,都叫人备足了醒酒的汤药。即便如此,他也快被蒙古王爷的轮番敬酒给敬的肠胃失和。

    当然,若不是看在他年纪小的份上,那些王爷们敬酒可能直接就上坛子了。

    十天下来,他为了把上辈子能端出的架子全都再次端稳,真是从里到外各种意义上的劳累。

    从结果来看,胤礽这次考试明显是及格的。蒙古王爷们对着康熙不住口的夸赞,太子真有储君风范,皇上教导有方,大清后继有人。

    这夸赞是真是假无所谓,最重要是态度很到位。

    大军又走了半个月,才回到了京城。胤礽受到了两个弟弟的热烈欢迎。

    除了给三阿哥和四阿哥的东西之外,他也没忘了给他的其他弟弟们准备礼物。一回宫就叫人收拾好了,送到各自的嬷嬷手里了。

    他准备的都是自己亲手猎出的,狼皮狐皮之类的皮子,还有些蒙古王爷们孝敬的上好的锻刀弓箭。皮子现在是穿不了了,但是到冬季时做个大氅防寒却是不错。

    至于弓箭,到时候阿哥们能有了骑射课程,用来练手也比宫中糊弄人的弓箭强很多。

    北上计划成功,又从蒙古王爷们那里得知了准噶尔的准确消息,康熙现在只想着如何派军与准噶尔一战了。

    开战之前,粮草调度自然要与朝臣们好好商议。回京后的第一日早朝,说的便是此事。

    康熙大致说过蒙古王爷们汇报的各种消息,便问户部侍郎:“京中粮草可准备充足?”

    户部侍郎恭敬的说:“回皇上,臣还不知,此次出征准噶尔您准备调用多少人马?”

    “朕准备派大将军费扬古领军十万,驻扎于乌里雅苏台以迎击准噶尔。”

    根据科尔沁爷们提供的消息,准噶尔上下可参战人数不会超过一万人。朝廷派十倍之数去,必能凯旋。

    户部侍郎简略算,乌里雅苏台具体京城至少两个月的路程,国库中所备粮草应该足够。便回说:“国库中米粮五万石,可保十万大军三月粮草无忧。”

    康熙听罢随即眉心皱起。三个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