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胤礽吃完了,康熙没让奴才另外备撵,照旧是父子两个一起坐上御撵去太和殿上早朝。
刚才等儿子吃饭的功夫他已经想好了,原本的规矩不变,但开荒的范围要从河南一省,扩大到周围直隶,山西,山东三省。
但早朝开始后,康熙把这事儿一说,群臣脸色古怪。
直隶?那还有多少可开的荒地。不都被圈的差不多了吗?当即有臣子站出来,建议要不要换成其他地方。
康熙冷笑,随即下令:严查圈地之事,包含所有皇亲国戚在内,从今往后不得再随意圈地。从这次开荒他算是看出来了,好地北宗亲大臣们占着,他们等于是在吃国家的空饷。
群臣里还有想再上荐的,但瞧着康熙阴沉的脸色,唏嘘着没敢说下去。
胤礽在心底腹诽,汗阿玛正因为缺钱不高兴呢,得多没眼力的才敢在这会儿说话。
没人反对了,康熙又吩咐拟好公文,同样发给山西和山东两地的巡抚。
直隶这边,他准备叫人亲自过来面谈。去年冬天一场大雪,棉价贵了好几成,直隶就别种番薯了,改成种棉花吧。
今儿这早朝时间短,前前后后不超过一个时辰。散朝后,胤礽没在跟着康熙,自己回了毓庆宫。他看了看寝殿里摆着的座钟,默算是否还来得及上师傅们的课。
他现在的上课时间完全跟着早朝的时间走了,因为师傅们也都是要上朝的。早朝时间长,上午就没课。早朝时间短,每个师傅还能分到半小时。
胤礽等师傅来上课的期间捋了一下,现阶段该缠磨的事儿他都说完了,如今只等着六月里荒地有收成,他才能看下一步怎么跟他汗阿玛讨论彻底改革税收的事儿。
他想的出神,还是系统提醒,才知道师傅已经进门了。
胤礽抬眼一看,第一节 竟然是明珠来上。当即站的笔直,恭敬道:“师傅。”
奇怪,怎么会是明珠,熊赐履呢?
明珠受了他这一礼,笑着说:“熊大人还有公务事,换我来为殿下授课。”
顿了顿,又说:“如今皇上下令直隶省开荒,殿下也算得偿所愿了。”
可能是他今日眼神太过凌厉,胤礽心里咯噔一下。这老狐狸知道他早想利用直隶。
他镇定了下心神,也笑着说:“师傅玩笑,直隶开荒是汗阿玛下旨,与国有利的事儿孤自然高兴。”
两人心照不宣,还是表面师徒就别互相拆穿了,互相打着哈哈一笑而过就是了。
这课上的也简单,明珠自从给胤礽上课以来,很早就发现,他似乎已经没什么能教给这位殿下了。别看他表面上温和无害,其实要学的这些东西估计心里早就有谱了。
康熙二十二年,因为北方四省的大开荒,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进了六月。
六月底,河南,山西,山东,三地基本大丰收。种出来的番薯被官府统一收购,然后大批量销往南方。
这建议当然还是胤礽提出的。
番薯刚丰收时朝廷上下都甚是高兴,但后来大家几乎同时发现,粮食丰收了,地养出来了。然后呢?
百姓已经上交了三成,但家里番薯堆成山,可着全家所有人上也吃不完呢。当初大家怎么为荒地发愁,如今就怎么为堆成山的红薯发愁。
胤礽也在愁,种番薯的提议是他最早说的,现在呢,汗阿玛还等着他出下一个主意呢。
不过好在他还有个系统可以帮着出谋划策。
系统建议:“如果是后世,执政者会统一收购百姓家中的农产品,然后帮大家找到销售渠道,再由销售地其他百姓分购。”
“官府统购统销,价格有保障,运输成本也低。”
胤礽细想,觉得它说的很有道理。因南方还没有大面积开荒,百姓粮食还是很成问题。他已经了解过,番薯不同于其他青菜水果,易储存却不易坏,即使长期存放也没问题。
“如何是走京杭大运河,可直接到苏杭一带。走海运,连福建也能到。”
“也可以挑拣出品质好的,和品质一般的,分成两种,按照不同价格销售。”系统继续提议。
胤礽却连连否定,“又不是玉器,有钱人家谁会在乎这东西是值一文钱还是两文钱?至于穷人,能吃饱就不错了,谁会在乎品质?”
想问题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才对。现在搞商品分级,还早的很呢。
系统窘住,这还是它第一次反过来被胤礽教育。
除了这个,他们又谈起其他细节,比如番薯应该改斗卖还是按斤卖,当地官府销售之后,是否还要再另交税金之类的。
都商量妥了,胤礽把这个建议提供给他汗阿玛。
朝廷中自然又是场大辩论。
有人提议,先选取小部分,早熟的那些运到南方试试水。南方虽然没有大开荒,但保不齐早有人种了。别到时候都拉过去,却卖不了,免得一场空欢喜。当即换来大家一致同意。
于是,由朝廷牵头,百姓上交的三成,上万斤的番薯装船,顺着京杭大运河,一路从山东到了苏杭。
不过船刚走到南方,一船番薯就被抢购的差不多了。
没办法,南方百姓们饿啊。京官也没说错,是有人也想出种番薯的,但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穷人家里都没余粮了,现如今地还没种好。京城来的番薯又便宜,一斤才几文钱。
有的吃,就不要挑三拣四了。
接着又是第二船,第三船,山东和河南两省联手,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