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9章(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康熙看着心不在焉的儿子,心头一时五味杂陈。

    这孩子对民间疾苦有基本认知是好事,懂得朔本逐源也是好事。但是看事情只追究其根本,不看结果,可不是好事。尤其是这样事关所有人利益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他不欲在此事上过多说什么。孩子还小,学习帝王之术为时尚早。

    父子两个只僵持了一会儿,康熙便以政事为由,让胤礽回毓庆宫去继续读书。

    胤礽走出乾清宫,心里微微烦闷。

    汗阿玛不知道大清将来灭国的结局,也不会想到正是他不愿谈及的根本问题,导致了这样惨淡的结局。

    所有的原因和结果只有他一人知晓。一时间,胤礽不知道自己究竟算是幸运还是不幸。

    正午的日头很大,他被晒的有些恍惚。

    无论胤礽心底如何愁闷,时间并不会因他一时受挫而停止前进。

    灾情面前需要的所有大局观,朝廷众人还是有的。赈灾之事一直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从七月中旬到八旬底,朝廷一共调拨出上万斗的粮食和几十万两的银子来赈济灾情。

    粮食进了各州府,短时间内都被消耗完。银子却都如流水一般,过了一遍大小官员的手,陆续在全国各地之间周转。今日还在陇中,明日可能就到了湖广。

    赈灾不只需要粮食,对灾民的安置和配套处理,都需要大量的银子才能安排好。时下各地官员还没有如日后那般贪腐,所以落入官员口袋里的银两,比起用于百姓身上的,已经是少之又少。

    各地官员的大力的运作和配合下,灾情总算勉强得以控制。各地在八月末上报受灾人口的统计折子上,因灾情而饿死的人,数字被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朝廷上上下下今年的政绩,也因这一场旱灾,算是都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成绩。

    进了九月,下一个冬耕又要开始准备了。

    天上照旧是没有任何要下雨的迹象,储水量小的湖泊早已枯竭。河流密度较大,水系众多的南方,冬耕播种尚可以支撑。但北方本就少雨少河流,别说播种,育秧都十分困难。

    政事的讨论不知为何,开始莫名跑偏。熟读儒家著作的官员们,在民心影响下,竟不由得都想尝试鬼神之说。每日早朝所讨论之事,不知为何潜移默化中从赈灾转移到了如何求雨之上。

    甚至有言官私下讨论,是不是该由皇上亲自祭祀天地,再发一道罪己诏来请求上苍明示何时会有雨。

    实在是大家早就被这场持续不断的旱灾拖的身心俱疲,都想从中早点解脱。

    这本是一二官员之间私下的无心之言,却不知为何慢慢传开。大多数臣子对此事的态度颇为暧昧,但没人敢在明面上提及。

    到九月底,流言竟然已经隐隐有沸腾的态势。现在就只缺少一个捅破窗户纸之人。

    康熙早在流言传开之前就知道,有官员想让他“罪己”。他心里生气,却不能因此而明着处罚说话之人。越是处罚越显得欲盖弥彰,必然引得百官非议。

    但让他自己亲书罪己诏,他也十分不愿。自古以来所有掌握实权的帝王,没有人喜欢罪己诏这东西。

    除了生气,康熙还稍稍有些委屈。他八岁登基十六岁亲政,自认为为天下黎民尽心竭力。每日勤勉为政,不敢有一丝懈怠。不说有十分功业,但何至于就到要罪己的地步。

    因为这份无法言说的委屈,皇帝本人一直不发话,祭祀之事也只得暂缓。

    这事酝酿到九月底,官员们与皇权之间渐渐有了一种默契。不过这默契更像是一种无形的对峙,比之于之前一起合力赈灾,现在则更像是看谁忍耐不住,先低头认错罢了。

    表面上这事情被搁置。

    但暗地里已经有不少官员串联,准备上个百官联名的折子,找准时机递上去。甚至连佟国纲,几次私下面圣也多是欲言又止。

    因为已经开始接触朝政,胤礽自然也听说了。但说起“罪己诏”,他头一个替他汗阿玛打抱不平:“这些大臣实在过分!为人臣子不尽力替君分忧便罢了,竟还想联手逼迫汗阿玛。实在可恶!”

    系统没有为此事过多发表意见,而是实事求是道:“雨是一种自然天气,以现在这样落后的手段,人为无法更改。”

    胤礽:“…”

    谁能把这一直和他唱反调的东西从他脑子里摘出去?

    他气呼呼的说:“汗阿玛如今却被百官辖制,处境十分艰难,孤哪里还有心情跟你玩笑。”

    鉴于他最近时常生气,系统保持着一个精密程序应有的理智,“不过是利用人心控制舆论,殿下何须紧张。相信您的父亲会有办法的。”

    或许觉得是胤礽最近心情波动太大,又为着“圈地分地”的事情揪心太过。为开导他,系统觉得有必要把这旱灾好好说一说。

    “事到临头抱佛脚,还不如未雨绸缪。殿下觉得,为防止以后还有这样的灾情,现在应该做什么准备?”

    胤礽闷闷道:“除了想办法让粮食增产,还有什么?”

    “天下大旱,水源枯竭。殿下难道不觉得这水源也该提前储备?”

    “如何储备?”

    “今年干旱是特殊情况。但南方厉害多洪涝灾害,若是能因地制宜修建一座水坝,洪涝时泄洪,干旱时灌溉,殿下不觉得可预防很多吗?”

    闻言,胤礽精神一震。

    这自然很好。秦朝时大力修建的郑国渠正是系统说的这个作用,所以川蜀才有了后来天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