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年代文里搞扶贫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34章 海产(第2/2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说了林广升携款潜逃,并且还要带走几艘船只的事情。

    消息坐实,革委会的几位领导干部如坐针毡。

    周副主任第一个发言,“这件事也太恶劣了些,林厂……林广升这是在搞什么?长缨主任,要我说咱们应该好好查查第一造船厂,一方面是清除林广升带来的恶劣影响,第二方面也得给组织给工人一个交代。”

    “这话我同意,我提议搞一个调查组入驻造船厂,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把造船厂的事情调查清楚,解决内部存在的问题和工人们呼声最大的一些问题,这样调查组就由钱副主任牵头,慧芳同志和林委员来做副手怎么样?”

    一个调查组把革委会班子里的两个副主任一个委员派出去,这是重视,却也是形成了稳固的三角结构。

    林委员和造船厂那边本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慧芳是前些天补了孙光明的缺从委员升了半级到副主任的。

    至于钱有财自然不必说,现在谁都知道他是长缨的打手。

    这么一个三人组,倒是有些把林委员往火架上放的意思。

    林委员越发觉得会议室里燥热不堪,自己仿佛置身火炉。

    “林委员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要是身体不舒服的话那就去医院检查下。”

    医院?

    孙光明去了医院,然后这个革委会副主任都当不了。

    好歹调去还有个闲职。

    自己要是去了医院,只怕就要被赶出这个领导班子团体了。

    “没有没有,就是觉得长缨主任您这么信任我,我一定不辜负您和组织的期待。”

    挨了一巴掌还得笑脸迎人。

    长缨想,如果他们的干部面对群众时都这般模样,或许平川市发展起来指日可待。

    “那行,调查小组的事情就这么定了,有财同志回头你调兵遣将把这个小组落实下来,入驻造船厂也不能耽误市里的工作,这段时间就多辛苦你们了。”

    钱有财连连表示,“应该的应该的。”

    “那就再接着说另一件事,我昨天去了海边,看望住在船屋上的渔民,我想各位在平川工作的时间比我长,对船屋应该比我熟悉。”

    长缨的话让会议桌两旁一阵安静,船屋啊。

    那可是由来已久,祖孙三代住在一条船上都不是什么稀罕事,谁都没办法解决。

    船屋上的渔民对陆地有些抗拒。

    而陆地上的人也瞧不上那些船屋渔民。

    “老话都说有女莫嫁船上汉,想要改造船屋可不容易。”

    说话的是王副主任看向长缨,“还是长缨主任您有别的什么想法?”

    “传统嘛好的留下坏的咱们改造它,哪能因为是老话就成了至理名言?船屋的渔民上岸是一个大工程,我知道贸然推进也不合适,不过渔民也是咱们的群众,咱们不对他们负责还当什么领导干部?我是想着把船屋上的渔民迁上岸,至于往后怎么谋生嘛,他们是渔民世世代代跟大海打交道,对海再了解不过,我想的是要他们做近海养殖。”

    来会议室前,长缨打了四通电话。

    第一通电话打到广州,梁明玉已经打听清楚了,“有外国商人问过珍珠什么的,但是咱们的出口商品名单上没有,海产品的话倒是有出口,但是数量不怎么大。”

    那就说明有市场。

    接下来的二通电话打给两个对外贸易厅,前者给她的回复十分爽快,“咱们这的确有向日本出口海产品,不过数量不多,他们要求还有些高,小傅你不是调走了吗?怎么还问这个?”

    后者没打通。

    而最后一通电话则是打到了首都。

    魏东来对于长缨的提议十分感兴趣,“海水培养珍珠?我记得有人研究这个项目,对是有这个研究,不过咱们现在做的是淡水珍珠培养,好像是因为海水培养成功率低。”

    成功率低但还是有成功的可能性。

    珍珠先不说,起码海产品养殖没有任何问题。

    这三通电话坚定了长缨的信心,她要搞得海产品养殖有市场。

    拿到会议桌上时她也是信心十足。

    农科院的专家觉得可以尝试。

    外贸公司的人说有市场。

    而对外贸易厅那边表示的确有海产品出口。

    显然,这位领导此前已经做足了功课,说是大家讨论其实她心中早已经把这件事拍板定案了。

    “只让船屋渔民来做这个,是不是也会引起其他群众不满?”

    周慧芳觉得这也是个麻烦事。

    想要让几方面都满意,可从来不是一件小时。

    “是啊,咱们这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这边满意了那边又不满意,本来是好事最后搞成了坏事,这样可就不好了。”

    长缨闻言摇头,“咱们做事是为了群众,但也不能被群众意见完全左右,还是那句话,矛盾要抓,但是主要的次要的你得抓好,不然两手都抓两手空空,那这思想觉悟可大大的不过关。”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