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 苏元几人和吴青柏那一系人一直处于一种微妙而又平衡的状态当中。
平时基本不会碰面,碰面了也不会有深度的交流,维持在了一种虚假的和谐状态, 虽然还没撕破脸,但双方都有一种奇怪的默契并且心知肚明,对面和自己不会是一路人。
所以苏元原本以为, 吴青柏这一次来当他的场外指导,只是做个样子而已, 要真说会指导些什么, 那应该是没有的。
一开始苏元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这场比赛会像之前的数次比赛一样,是一场完全依靠自己的比赛。
苏元确实没想到, 吴青柏会突然开口进行场外指导。
久违的体验, 苏元差点幻视他师父站到了他面前, 过去四年里,一直都是莫游谦在他比赛时笑眯眯地担当“场外指导”, 一大一小,联手骚扰地冥界那群人见到他两一块出现就想逃跑。
当然, 现在莫游谦依然会帮苏元复盘一些比赛, 比赛时苏元是会开着系统记录的,其他功能自然是全部暂时关闭了。
毕竟比赛比着比着, 眼前如果冷不丁跳出来几个字, 那太窒息了。
不过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这些念头一闪而过,立马被吴青柏说出的这句话占据了。
伊诺克是怎么赢下伊莱·波顿的?
苏元转头看了眼吴青柏, 吴青柏在说完这一句话之后只是眼神复杂地朝他点了点头, 也没再次开口说话了。
不知道吴青柏究竟想干什么, 局间休息的时间也到了,苏元只好重新转身,拿着毛巾放回了裁判桌,走回了球台旁,重新拿起了自己的球拍。
但那句话好像有魔力似的,一直在苏元脑海中盘旋。
伊诺克是怎么赢下伊莱·波顿的?
苏元直觉觉得,这句话无比重要。
于是明明是自己的比赛,明明第三局已经开始,对面的伊莱·波顿马上要发球,苏元却无比大胆地,在脑海中回忆起了另一场比赛。
那场被球迷们称作“世纪之战”的,伊诺克从伊莱·波顿手中抢下世界第一的椅子的,巅峰交接之战。
那一战,伊诺克无比强势地战胜了他的偶像,他的对内前辈,那个称霸了十几年世界第一的伊莱·波顿,从此,德国队的主力顺利交接,伊诺克也坐稳了新的世界第一的位置,直到如今。
这一战,虽然是在苏元离开的四年里发生的,但在他回来疯狂补课现在的乒坛知识的时候,也把那场比赛重播了无数遍。
直到现在也仍然记忆犹新,因此回忆起来无比顺利,即使是在这么紧张的时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有时候人会忍不住感慨古人的智慧,就像现在。
伊莱·波顿看着对面的少年突然一改之前思索的表情,像是明悟了些什么,整个人的气势都不一样了。
嗯?难道?
伊莱·波顿挑了挑眉,见苏元朝他点了点头示意自己准备好了,便如前两局那样,发了一个看似中规中矩,却完全挑不出错误的球。
中线区的台内短球。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很难去拧,也很难去拉,最稳妥的应对方法,就是摆短,轻轻搓一下,把这球摆回去。
伊莱·波顿的落点控制地很刁钻,让球正好落在了一个适合搓球但不适合进攻的区域内。
这种球,要说有多难接,倒也没有,只是基本所有的职业球员,第一反应都会是轻轻把球搓回去。
而只要搓回去没有伊莱·波顿那么精准,被他抓住一点点差错,就会被伊莱·波顿狠狠地杀一个回马枪。
前两局里,也有不少这样的球,苏元也都是搓球应对回去的,也因此丢了不少的分。
苏元没有注意到吗?注意到了。
那为什么还要继续这么接继续丢分?乒乓球比赛节奏那么快,真正在赛场上,是很难去迅速调整过来转变一些打法的,更何况是这种接近本能的接球动作。
但这一次,不一样了。
下一刻。
伊莱·波顿发的球才刚刚在苏元的球桌上落台弹起,还没弹到最高点,就看到一个球拍凑近了过去。
反手,红色的胶面直接抵住了球,阻止了乒乓球继续上升的趋势,紧接着狠狠地摩擦、碰撞。
拍面立着向内倾斜着,在触碰上球的那一刻,球拍几乎包住球来了一个二百七十度的旋转。
苏元极其冒险地,在球的上升期,来了一个台内的反手拧拉。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前两局比赛,苏元不知不觉地就被带入到了伊莱·波顿的节奏当中,不断地防守,然后不断地陷入被动,陷入被动又只能防守,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直到经过吴青柏的提醒,苏元才猛地反应过来。
他差点丢掉了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武器。
伊诺克当时是怎么赢下比现在还要更强一点的伊莱·波顿的?
是进攻。
是不断的,充满压迫力的,迅猛无比的进攻。
技巧不如伊莱·波顿完美,落点也没有伊莱·波顿控制的那样精准?
没关系,进攻就好了。
用狂风暴雨般,甚至可以说是极其冒险,不顾后果的进攻,来打乱伊莱·波顿平稳而又完美的节奏,打破他那面铜墙铁壁,才能在十面埋伏中博得一线生机。
伊诺克·罗布的打法和风格,其实和苏元都很像,都是暴力的弧圈结合快攻打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