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成夫郎的渣男赘婿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097章(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工部尚书这样的正二品要职, 按理来说,早就有人盯着,即便是以资历和惯例, 首先考虑的也该是作为尚书的副手工部侍郎, 而不是谢舒。

    但偏偏前任工部尚书已经入狱, 整个工部都在彻查之中。

    在这个关头, 谢舒的功绩考核百里挑一, 再加上工部本就是主管各种工程水利,交通屯田的事宜,谢舒担任此职, 恰如其分,而他虽离京已久,但朝中推举他的人竟然也不少,于是此事顺理成章。

    至于堂堂六部大员工部尚书为何入狱, 事情还要从三年前说起。

    自从大庆开国之初, 边患问题便横在眼前。一开始鞑靼偶尔劫掠边境, 未曾构成较大的威胁,直到二十年前, 鞑靼入侵河套, 之后便将河套视为他们的给养地。

    有了河套作为支撑, 鞑靼日益壮大, 于是大庆只好逐年增派兵力, 但面对凶残的鞑靼骑兵败多胜少。

    驻守陕西前都护史曾经上书,主张举全军穷搜河套,因为军备不足的问题并未成行。

    之后也有人上书, 认为要想平定边患, 唯有收复河套, 不过要起战事,举国用兵,劳民伤财,实在是大事,需从长计议。

    三年前,跶坦再次侵犯边关,庆帝提拔了王振作为都护统领,守卫边境,然而他刚上任不久,跶坦便举十万大兵冲入边墙。

    王振带人拼死守住边关,但驻军也元气大伤,这样的结果令庆帝很不满意,因此王振旧事重提,上书请求率领军队,收复河套。

    庆帝对这一决议不置可否,交给群臣复议。

    吕朔看到了这一机会。

    吕朔虽然之前因过贬职,不过谁都看得清楚,庆帝对他的信宠,依附他的只多不少。

    吕朔知道如今边关乃是庆帝的心腹大患,王振有着大用,因此他动不得世家。

    所以要想走到他想要的位置,那么王振是断然不能留下的。

    而这次庆帝让群臣商量是否要让王振率军收复河套,吕朔表态道:“王振欲率数万之众,深入艰险之地,驱除数十年盘踞之兵,谈何容易?”

    他话一出口,立刻受到兵部尚书王奎的驳斥。

    王振是王奎的侄子,都是王家的人,不过王奎秉着用人不避亲的原则,况且他也信任王振的能力,自然不会拆侄子的台。

    加上王振真的能够收复河套,从此王家满门荣宠,吕朔又算什么?

    于是王奎抨击吕朔不懂战事,一味软弱,并且说如今国盛兵强,只要下定决心收复河套,从此便可边关肃清。

    王奎的话语顿时得到许多人的附和,庆帝也有些意动,吕朔于是不再开口。

    隔了几日,庆帝下了一道诏书,让兵部户部工部修边饷银造器,来预备战事。

    此时朝中人心激动,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份诏书依旧出自吕朔的手拟。

    泰安八年,就在谢舒前去赴任河督一年后,王振发兵十万往河套而去,同年,吕朔官复紫微令。

    战争一起,便没有止境。

    三天两头,都有军报从河西传到京中,很快便堆积如山。

    庆帝一开始还兴致勃勃,熬夜看过几晚后,接着就感觉枯燥乏味,军报不像普通的奏事折子,军情也不是能够一语就能说的透的,战场上瞬息万变,信息也需要辨识。

    但统治者只看结果。

    原本有兵部尚书王奎、户部尚书顾谦、还有吕朔一同参与机务,不过顾谦老了,王奎又和王振有亲,于是庆帝遇事只召吕朔。

    吕朔之前就已经买通皇帝近侍,并指使边将陷害王振掩败不报,克扣军饷,中饱私囊,尚书令崔源狼狈为奸。

    当着庆帝的面,吕朔则提醒庆帝,王振此次要夺回河套,是为了兵权。

    此事并非先例,前朝乱象,正是因为藩镇拥兵自重,其中也有世家的手笔。

    庆帝本就多疑,顿时疑心是不是近些年对世家打压过重,使其有了不臣之心。

    当自己的政权受到威胁,那么边境已不是最首要的事情了。

    何况庆帝本就没有那么大的决心要收复边境,眼看着国库一日比一日缩水,但却没个最终的捷报,庆帝坐不住了。

    半年前,在吕朔的精心策划下,庆帝终于发作,责令河套为何久攻不下?如今生灵荼毒由谁能担得起这样的责任?

    庆帝这雷霆之怒,太过突然,百官根本就没有准备,接着吕朔又拿出许多证据,此时远在河套的王振也已经被捕下狱。

    尚书令崔源仓促间只能弃车保帅,而六部中有四部都是他的人,除开刑部不涉事外,户部、兵部都至关重要,唯有工部向来在六部垫底。

    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同时也负责军工器械等军备,所以最后只能推到工部的头上。

    接着庆帝下令让吕朔将工部尚书抄家,不料这一抄便抄出了三百万的白银,这些白银大部分入了国库,小部分入了庆帝的私库。

    之后收复河套的事情也不了了之,王振落狱,王奎罚俸一年,尚书令崔源主动请离了数次,庆帝一开始不批复,最后才同意。

    而崔源这么一走,也算一步上棋,他的长子崔陆从太常少卿如今成了太常寺卿,为正三品官职。崔阳从御史中丞变为御使大夫,同为正三品。

    不过世家的威望依旧大受打击,吕朔的荣宠却无以复加,虽说庆帝将尚书令这一职位空置,但给了吕朔三公之一太傅一职,即便到了今朝,太傅只是一个虚职,并没有教导太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