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举荣耀,化学强国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76章 僵局 不请自来突如其来(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不管哈利怎么想,文靖安回头便将这次对话跟林宁宴等人转述,并马上定好了相应的对策。

    第一,西海人接受“中外合资”的建议,说服西海人来大盛投资建厂,那么文靖安等人就会与西海人谈判,商讨具体可以接受什么投资,如何投资,主权问题以及利益分配等等。

    第二,西海人拒绝“中外合资”的建议,双方走向持续对抗,文靖安等人就会放缓手头的各项工作,大力投入西海外交,想尽一切办法在夹缝中求生存,做好艰难困苦的打算,继续工业化的建设。

    而作为“未来人”,文靖安已经认定第一个结果是必然的,就算不在他们的手上促成,也一定会有人后来者继续这项谈判,就算西海人的目的根本不是“合作共赢”,他们想的是如何攫取最大的利润,但本质上双方一定会走向合作,这是世界大势所趋,西海需要对外扩张,大盛需要自我革新。

    现在的变量在于这个哈利·马尔福的决断,看他是否有这种眼光和决心。

    总的说来,文靖安还是倾向于哈利会选择前者,他的底气来自于大盛和西海已经实行了三十年的剑州海贸,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罢刀兵、止干戈,大盛出口茶叶、丝绸和瓷器,西海国主手下的买办通过购进这些商品再销售赚得盆满钵满,最主要是都没有了军费的负担,两边已经尝到了双赢的甜头。

    哈利作为西海八国联合外交大臣,他最清楚里边的利益交换,随着西海人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大量生产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化产品,在以后的海贸中他们只会获利更多,在这个基础上,他没理由不考虑文靖安提出的“中外合资”。

    这是当前条件下双方最好的选择。

    也就是在文靖安和哈利私聊之后的第三日,朝廷那边传来消息,元景帝和庙堂群臣再次拒绝了西海人对于开放江、浙、沪三州通商口岸的请求,并呵斥哈利带领的西海使团不讲礼节,竟擅自与朝廷其他官员先行接触,还好大盛君臣一心不受挑唆,警告哈利下不为例,鸿胪寺迅速发放海关文书,勒令他们三日内必须离开京城返回西海。

    “三日之限”其实是文靖安等人通过萧慈祐提出的,为的是逼迫哈利尽快做出决断,他们没那么多时间跟对方耗下去,这个哈利也真的能耗,在离京最后一日之前都没有再来找过文靖安。

    当天傍晚,文靖安等一众农事处核心成员照例集合议事,陈崇章苦笑道:“刚才我去码头看过了,人影都没一个,他们不会来了,那个什么哈利选的是第二种办法。”

    文靖安与其他人都不表态,也就是基本默认了陈崇章的说法。

    事情的转机在第二日的清晨,哈利带领的西海使团正式从工业区上游三十里的淮河渡口出发返回西海,由于他们的蒸汽轮船被要求停在江州入海口,在大盛水域内只能租用大盛的木船,因此行驶过程中的动静相对较小,直到他们靠近新华工业区的港口才被人发觉。

    如果说上次他来找文靖安是不请自来,那这一次就可以叫做突如其来了。

    与上次不同的是,哈利没有带着整个西海使团上岸,这次他一个人下船。

    文靖安当然也一个人去跟他见面。

    两人没有寒暄,哈利直接递给文靖安一张羊皮纸,上面用羽毛笔写着英文和中文。

    文靖安看了一遍,心里松了一口气,脸上仍是保持着肃穆的神情。

    羊皮纸上写的是哈利要求在大盛开办的工厂名单,文靖安整个看了下来,哈利提出的都是“赚钱”行业,比如纺织厂、面粉厂、火柴厂等等民用行业的工厂,站在哈利的角度这是必然的,他们在这种民用工业上做选择无非是两个考虑,第一是赚钱,用工业产品打败大盛的手工业产品,占据民用市场,进行资本吸血;第二,这种行业相对来说没有太多需要保密的技术,他们不必担心被大盛“窃取”。

    哈利本以为文靖安会措手不及,但文靖安看过他的羊皮纸之后,竟然直接从袖子里递给他一张草纸,上面是用毛笔书写的中文和英文。

    与哈利针锋相对,文靖安写的是轮船制造厂、蒸汽机制造厂、化肥机械制造厂甚至蒸汽机车制造厂等等重工业方面的需求,另外还有解除封锁,重新接纳留学生,继续扩大合作等明确要求。

    他们收下了彼此的需求,没有第一时间表态,因为他们说了不算,这只是一个开始。

    随后双方约定七月三十日在剑州碰面会谈做最后的决定。

    哈利走后,文靖安看着手中这张羊皮纸,他知道双方即将开始漫长的谈判,哈利提出的要求已经不是他或者农事处能决定的了,这必须由他们内部开会商讨之后再向萧慈祐和三咨询汇报,但显然这件事关系太大了,虽说是“中外合资”,但要让西海人在大盛的国土上投资建厂赚大盛百姓的血汗钱,这跟直接开放通商口岸给西海人做生意差不了多少,萧慈祐和三位尚书大人也不能定夺,他们只答应帮忙向中书省转交奏折,然后等元景帝和群臣的决定。

    到这里,文靖安心里是没有底气的。

    说白了,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完全是依赖在没有让庙堂操心和触及庙堂决策的基础上,也就是相当于他们通过太子萧慈祐的关系庇护和一笔经费,元景帝新编一个农事处衙门和每年花二十万两预算让太子带着这些年轻人闯一闯,有点皇帝老板锻炼富二代儿子的意思,事情办成了,二十万两花得值,事情办砸了,二十万两买个教训,不会影响庙堂大局,如此而已。

    可现如今他们越界了。

    他们关于“中外合资”的请求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