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举荣耀,化学强国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74章 开年 尽情欢聚各赴天涯(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除夕夜凌晨零点,上到皇家禁宫,下到市井巷陌,家家户户都放烟花炮竹,新的一年就在刺耳的喧闹纷繁中正式开始,桃符旧换新,人面喜相庆,第二日清晨六时开年,各家各户用各种瓜果糖饼祭拜天神,然后开门迎客,接受祝福。

    文靖安和林宁宴等人虽然还够不上受邀参加皇家宴会的品级,但说到底也是东宫新贵、年轻俊臣,是执掌詹事府农事处的核心要员,一开门便有许多祝贺送到,首先是萧慈祐代表朝廷送来的红包和慰问,接着是印书局那些官员、农事处下面那些官员、国子监那些学生以及东南那些大商户都有红包送来,文靖安也终于充分认识到了什么叫做“位高权重”。

    那些随红包送来的拜帖里边,上面的名字他看都没看过,也就是说这些送礼人他根本不认识,但人家就是投了拜帖送了红包,里边可都是货真价实的银票,可以换成白花花的银子,更夸张的,有人直接就在红包里塞金叶子了。

    文靖安统统将那些不认识的人的红包退回去,但收下拜帖表示接受对方的好意,算是给对面留了面子,之后一概拒收来路不明的红包,只接受那些表示祝贺意义的小礼物,当然,他也要讲究礼尚往来,给萧慈祐、赵仲明等人写拜帖回礼表示祝贺。

    林宁宴和陈崇章也是一样,严素光不用多说了,很多巴结丞相府的人打听到她住在文靖安家,礼物是一车车运过来的,文靖安终于又认识到为什么那些高官要员需要住在豪宅府邸里边,因为他这种小院子压根装不下那么多礼品!

    还好严素光也是轻易不肯收礼的人,只挑了萧慈祐和韩延等人送来的收下,然后和陈三娘、文妙安逛城隍庙会去了。

    京城的新年,初一到初五会举办规模空前的城隍庙会,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春节大卖场”,不止是来自全国和西海的各种货物、美食,还有游神、戏法、戏剧表演等等娱乐节目,反正是怎么热闹怎么来,庙会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将每个人拖入欢娱的海洋,来了就陷进去,不沾一身人间烟火气,神仙谁都走不掉。

    这种热闹从初一的鼎盛一直往初五衰减,人们完成游玩、探亲、拜访等等所有流程,过年储存的食物也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到了初六日,其他行业不敢说,文靖安这些当京官的就要继续上班履职了。

    他们农事处隶属詹事府,那么就要先去詹事府报到,然后等萧慈祐和礼部尚书赵仲明等人在庙堂那边参加完朝会,他们这边再开始晨会,开年第一天相对宽松,太子和一众东宫辅臣都是以有说有笑开场,后面说的都是些“新年新气象”、“再接再厉报答圣上隆恩”子类的话,然后对去年做出总结,今年做出展望,根据朝廷的安排,一起商讨今年的具体工作内容。

    从初五到元宵节基本都是这种口头会议,做反思、共商讨、出决策、定路线,过了十五日元宵节灯会,后面就开始根据前面的决策投入实际工作。

    文靖安比其他官员忙一些,他要到印书局主编开年第一期的《新华月报》,保证正月十五全国准时开售,新年第一期至关重要,他得事无巨细负责编辑,另外也要到翰林院露个脸,他现在还挂着韩林编修的身份,十五日过后,他就不止是忙一些,而是全面开忙了。

    农事处新年的第一次会议定在正月十六,地点是新工业区的办公区,要求全部官员基本到位,西海技术人员到位,部分工作人员代表到位,史称“农事处第一届全体会议”,时间是元景十九年正月十六。

    老规矩由周洵主持,严素光、林宁宴等人各自总结发言,最后由文靖安发表主要讲话。

    这次文靖安提出“两个坚持四个任务”。

    坚持粮食增产为第一要务,坚持工业化进程推进不动摇。

    第一个任务,雍州、苍州、徽州、江州和颍昌郡工业区全线动工,春耕之前完成化肥生产线建设并投入生产,新华工业区化肥生产线日夜开工,目标年产量不得少于1万吨(西海单位)。

    第二个任务,成立“农事处招商局”,吸收民间资本以促进“两个坚持”。

    第三个任务,水泥厂、纺织厂、炼油厂、火柴厂、肥皂厂、味精厂等项目灵活筹划,依次动工。

    第四个任务,继续扩大与西海诸国的交流,继续引进西海优秀的技术和人才。

    除此以外,欢迎农事处司副陈崇章陈大人正式到任。

    少年意气,不但指点江山还要改造江山,第一次会议之后,由文靖安牵头做了一份报告,以奏折的形式递交萧慈祐批阅,萧慈祐同意之后再转交中书省,至于中书省是否上呈元景帝就由严同那些中书省高官来考量了,总之,正月十七他们正式得到批复和中书省盖章承认的预算申请,有了这两份东西,他们就能到户部提取二十万两经费了。

    当然钱也不是说拿就拿的,中间还有许多流程和环节,比如都察院御史的监察,户部官员的审问核准等等,这些都要周洵这个从正卿和林宁宴这个少卿去联络斡旋,即便如此户部那边也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发出来,这导致整体效率变慢。

    如此,文靖安根据预算计划做出了灵活的变动。

    他把陈崇章从云州带过来的盐矿收入提前“挪用”,一共有三万两,户部那边挤牙膏挤出七万两之后全部交给周洵,让他马上出海购买四州一郡所需的化肥生产机器,路过江州时,再把卢玉邻他们家牵头筹集的五万两一并带上。

    可以看到,这才刚开了个头就花了十五万两,其中超过一半还是他们自己想办法筹集的,如果全部指望户部那笔钱,什么“两个坚持四个任务”都是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