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举荣耀,化学强国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59章 骑兵 林木茂密烟尘滚滚(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下山的路就相对容易得多,到了山脚再走一段,很快达到最近的村庄,这里的村子都是依山傍水而建,要么在淮河边上,要么在淮河支流的边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里有不少渔民,自然就有不少船只,严素光派人找到村子的里长,里长得知他们是京城来的大“大官”,丝毫不敢怠慢,当即出面帮忙找了足够的船只,并亲自上船随行。

    文靖安等人连人带马一起上船,登船之后,船只从村庄的渡口驶入淮河,左岸是山石峭壁,右岸是平原沃土,他们便靠着左岸顺流而下,船夫知道他们要去的那个地方,不出半个时辰便到了之前登临的那座高山。

    过了这座高山,左前方就是一片狭长的平地了。

    船夫找到了合适的登陆地点,用木板在船和岸之间搭了一座临时的桥,文靖安等人便牵马从这座桥上岸。

    严素光让人给了里长和船夫一笔钱,里长和几个船夫千恩万谢,严素光让他们自行回去。

    随后就是正式走上这片狭长的小平原。

    靠近河岸是长满青草和小灌木丛的野地,到这里才发现其实这片小平原是两面环山,左面一条竖直的山脉拦着,前面是群山相连,后面是浩浩荡荡的淮河,右边也是一望千里,一直沿着淮河延伸下去,看不到尽头。

    毋庸赘言,这里用地面积绝对宽广,别说建一个化工区,就是建一座临河的小城市都足够了。

    当然,还得确定前边真的可以造路与京城官道相连才行,否则只通水路不通陆路也不满足条件。

    严素光让所有人原地做了休整,文靖安跟卢玉邻等学生叮嘱注意安全,后面便不再多言,一行人正式往里走,去找那两座山之间的平地。

    前半段基本都是在草地上行走,后半段才有树木陆续长起来,文靖安大约估算了一下,从岸边到他们脚下的这个地方已经不少于五公里了,基本都是平草地,前边走到群山的山脚地带,地势才开始往上走。

    显然,以现在的条件想要凿穿前面的大山造一条隧道出来并不现实,这使得他们寻找的那个山坳成为至关重要的进出口。

    领路的工部官员之前已经来这里做过实地勘察,很快便带着他们找到了那个山坳。

    山坳就是两山之间的平地,照理说这种延绵成片的山势不该有如此低平的山坳,有点像是在两座高山之间天然形成了一条通道,到了此处,文靖安发现果然如此,两山之间确实形成了一条笔直的道路,只是上边林木茂密,又有一些高低隆起的土堆,从远处看让人误以为它很高。

    工部的那个官员在前方停下,从队伍前边走过来跟文靖安和严素光汇报。

    “严公子、文探花,就是这里了,上去之后走两三里就又是平地,继续往北走六七里就能走上官道。”

    文靖安道:“崔大人——”

    刚才考虑到以后要经常和这位工部的官员打交道,文靖安问了严素光这人的姓名和职位,得知他叫崔琰,现任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年三十六,是个七品的官员,擅长勘测建造之术,严素光亲自挑过来人的技术和人品自然都没有问题,文靖安接着跟崔琰说道:

    “这山坳地势这么低,要是成了路,我有一个担忧。”

    崔琰道:“请文探花明示。”

    文靖安指着两边的山坡,“如果成了路,一旦下雨,左右两边山林的雨水势必会流下来造成淤积,到时候这条路恐怕不好走。”

    崔琰欣慰道:“文探花这么说属下就放心了。”

    文靖安:“崔大人何解?”

    崔琰拱手道:“不怕文探花见怪,我们这一行最怕外行领导内行,要是领头的大人什么都不懂又偏偏喜欢率性而为,那是我们最憋屈的,现在文探花能问出这些问题,足见我们遇到了一位好头儿。”

    文靖安笑道:“不敢。”

    严素光道:“说正事,别扯些无关紧要的废话。”

    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文靖安和崔琰,要是你们两个做事不靠谱,我就不会当这个中间人了,我找来的人都是有真材实料的,不是挂羊头卖狗肉。

    崔琰先不回答,而是做了个请的手势,说道:“我们上去之后再说。”

    众人依言而行,牵马上了一段不算陡的斜坡,坡顶就是山坳间的平地。

    崔琰指着两边的山坡说道:“文探花、严公子,你们请看——这两边林木茂密,只要我们注意保护这两边的树木,雨季就不会发生滑坡塌方等事故,开路之后我们可以在两边各挖一条排水的沟渠,将水引到下面直接通入淮河,这些都在我的考虑范围里边了,并不难实现。”

    文靖安这时已经不怀疑这个崔琰的业务能力,而是跳过这个问题直接问他:“你刚才说给你一百民夫十天时间能把这条路修成,你跟我说大概需要多少钱。”

    崔琰不假思索道:“按照目前的行情,每个民夫每天60文工钱,10文饭钱,外加需要租用船只、牛车、马车,购买各种用具、物料等等,修这十里路不能少于上千两银子,具体多少属下得算过之后才能给出准确数目。”

    那就是至少得花几百万,这笔钱是不少了,但对现在的文靖安来说还不是问题,周洵和林宁宴去西海只带了五万两银子,而他们和萧慈祐一共筹集了六万两,剩下的一万两萧慈祐是划给文靖安和严素光筹办化工区使用的。

    文靖安让崔琰将之前那张地图拿出来,转过身面对前方的淮河,一边指着地图一边对照现实地形,说道:“崔大人,不止是这条路,我们还得修一个码头供渡船停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