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举荣耀,化学强国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53章 协作 昨夜笙歌今朝送行(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昨夜笙歌息,今朝送行人。

    文靖安一大早先送陈崇章出西门,然后和文妙安从西门那边骑马绕到南门外的淮河渡口。

    清晨的淮河边氤氲着一层淡淡的薄雾,路上行人稀稀落落,河中舟船零星几只,与昨晚詹事府繁盛热烈的践行宴会不同,此时的淮河渡口还是空荡荡的,能听到波浪拍打两岸的哗哗声,潮水来了又去。

    唯一的热闹是渡口旁的石道古亭,林宁宴等人在那儿集结。

    文靖安和文妙安到了之后不久,林宁宴开始命人核对人数,周洵在那边应付鸿胪寺来送行的礼官,那些随行的官员和二十一个国子监监生各自与家人道别,确认人数无误之后,林宁宴先让国子监生们上船,部分随行的官员也陆续登船。

    周洵在那边和鸿胪寺的礼官交割清楚,走到文靖安等人身边来,周洵脸上多了几分肃然,这算是他进入办事状态的模样,他先问林宁宴:“我那边都好了,你这边呢?”

    林宁宴指了指他自己,再指了指文妙安,说道:“就剩我俩了。”

    周洵微微颔首,又跟文靖安道:“文老弟,话不说多了,我一定快去快回。”

    文靖安道:“有劳周大哥。”

    说罢,他把行囊还给文妙安,叮嘱道:“路上有事及时跟宁宴和周大人商量,自己小心点。”

    文妙安接过行囊,回道:“好,我记住了。”

    林宁宴道:“你跟严素光共事的话,和其他官员打交道的事尽量让他去出面,那样会省去你很多麻烦,有事解决不了的,或者容易得罪人的,自己心里没底的,不要强行去做,把殿下搬出来挡着。”

    文靖安点头道:“放心吧,我有分寸。”

    说完这一句,双方拱手作别,文靖安留在原地,目送他们三人登船。

    这条船将从淮河出发,然后驶入一段向北的运河,这段运河与京城北面的江水相连,进入江水之后往东顺流而下,直达江州与沪州的出海口,然后他们在出海的海港登上西海的蒸汽轮船,从沪州、浙州、南州的海岸线南下,到了南海之后西行,沿着海东州、海西州、南诏郡、泗州的海边航线到达剑州,剑州继续西行进入西海,穿越西海大洋到达最终的目的地。

    今天是五月十三,顺利的话,他们在七月份,最迟八月份应该就能回来了。

    送走三人之后,文靖安扫去那份送别时的怅然落寞,长长吸了一口气,策马回头。

    接下来他的目标很明确,第一是继续印刷报纸、推广报纸,并且筹备第二期的新内容。

    第二是和严素光配合筹建化肥厂,这里边有无数的琐碎事情要考虑,要去处理,但放在他的专业上主要有两个考量,第一个是厂房和生产线规划建设,第二个是寻找化肥生产原料。

    这两个方面他都有点心虚,以前他只是在实验室做一些化学检验工作,对于大型化工生产线方面的知识只记得一些皮毛,现在一下子要应用到实际,征地建厂,开矿生产,他心里确实没底,但他已经不能退,这不仅仅是他自己选的路,也是这个大盛朝需要他带领君臣百姓走上这条路。

    起码目前为止,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他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构想。

    他先回翰林院印书局去看了报纸印刷的情况,经过他前面事无巨细的亲自操持,詹事府跟过来的记事官和印书局的官员已经把整套印刷流程走熟,即便他不在也不会有大问题,而且他实行的又是“奖金制”,亦即把从那些书商手中赚到的钱,取出部分分给这些帮忙的官员,不让他们白干活,这些人本来就是底层小官,能在他文探花手底下办事又有比俸禄还高的奖金可拿,在这套“公家部门、私人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激励方式之下,没有人偷奸耍滑,每个人都在脚踏实地办事。

    有了这层保险,他可以放心去找严素光谈第二件事了。

    严素光提前派人送了一张纸条过来,上面写着:午时之前我在中书省,午时后我到詹事府。

    和聪明人共事就是让人省心,你想什么人家先一步想到了,总是让你感觉很舒服,距离午时还有一段时间,文靖安便把筹建厂房、寻找生产原料的想法和计划初步写下来,中午简单吃了点东西,准时到詹事府去和严素光碰头。

    周洵和林宁宴一走,萧慈祐特意在詹事府给他们准备的这个办公室便空落落的,除了两个充当跑腿性质的待诏九品小官,整个办公室就他和严素光两个人。

    和严素光不用讲虚礼,直入主题就行。

    他先是将自己写的“计划书”给严素光看,然后让那两个待诏找来京城附近的地图挂在墙上,他就地图上的河流走向跟严素光逐一解说。

    “我们先说厂房,厂房的位置我有三个考虑,第一是要交通便利,选址得放在能通船的河道两边,生产出来的化肥都是以成千上万斤来计算,直接走河道运输经济实惠。当然,在这个基础上能直接与官道相连再好不过,要是不行,我们得再修一条新的路。”

    严素光专心致志道:“嗯,这点好理解,第二个呢?”

    “化肥和农药这两种东西都有毒性,容易污染水源和土地,所以厂房必须建在人烟稀少处,且在河道下游,最好能找到一处先盛放污水的洼地,待污水处理静置之后再排放到河里,实在没有,我们也要动用人力挖出一个大池塘。”

    意思就是金山银山都不如绿水青山,他们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严素光认同这条先进的环保理念,微微颔首,问道:“第三呢?”

    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