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偏执王爷的火葬场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9章 宋延年 剑眉入鬓,眼若星河,玉树临风……(第2/3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它更意味着,父皇会忌惮我。”

    这一语直接叫蒋皇后愣怔在原地:“你……”

    是啊,这些日子为着两国使臣的到来,蒋皇后操办宫宴与秋狩精疲力竭,不过只是被身边宫女随口提了一句那齐国公主正值芳华,她便想的远了些。

    皇帝那样疑心深重,他是不会允许儿子比自己还厉害的,尤其还是赵承誉。

    这个于他而言,存在就是提醒他肮脏从前的儿子。

    蒋皇后想到蒋家一族,想到刚刚小产的平阳公主,想到面前的赵承誉。一旦皇帝犯了疑心,这些人一个一个都不会有好下场。

    看见蒋皇后的面色在月光下骤然泛白,赵承誉慢慢缓了嗓音:“母后能想到的,儿臣都想过了,就连您没有想过的我也想过。日后就不要再为儿臣的婚事操心了,我有心上人,暂时也不想让她暴露在敌人的视线里。”

    “本宫知道了。”蒋皇后涩涩道。

    母子两个慢慢回到凤鸣宫,分别时,蒋皇后又喊住他:“这几个月那荣庆公主与三皇子的事情,你还是多上心一些,多盯着点。”

    赵承誉颔首,他见蒋皇后没有什么话要说,才行礼离开皇宫。

    看着赵承誉渐行渐远,与夜色融为一体的背影,蒋皇后心中徒然升起浓浓的疲惫:“本宫忽然发现,这个儿子已经长成了我不甚熟悉的模样,我甚至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长大的。”

    嬷嬷轻叹:“孩子们都会长大的。”

    蒋皇后苦笑:“是啊,就像本宫也会老去一样。”

    回想赵承誉的年少,他是为了救赵承钺而生。

    那时帝后感情还不似现在冷淡,生下赵承钺后也蜜里调油了几年。直到皇帝登基,后宫的女人如流水般一个接着一个往进抬,而她作为皇后,除了享有这天下所有女人的最高权力外,她还应该为皇帝广纳后宫,开枝散叶。

    赵承钺病重,正是蒋皇后对皇帝刚死心没多久。

    朝中大臣不知从哪里寻来巫医,那人为赵承钺号脉问诊,摇头道:“若有同父同母的脐带血为药引,兴许我能将太子的命多拖上几年。”

    自此,赵承誉出生了。

    可帝后之间感情早已破裂,父母没有爱,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实在是最大的弊端。可赵承誉不一样,他像是知道兄长身子不好,也知晓蒋皇后整日后宫争斗疲惫,自幼就很懂事。

    他从小就是京城中光风霁月的少年郎,一身白衣打马走过长街,曾也引得无数闺阁女子脸红心动。光是笑一笑,眼角眉梢都是亮晶晶的朗日。

    赵承钺的生命只维持到他的十五岁,药石无医,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无论帝后如何,他终归都是皇帝的嫡长子,又是新婚燕尔之际诞下的皇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孩子,才让先帝将皇位传给了他。皇帝悲痛万分,抱着爱屋及乌的心思,连带着对赵承誉也多疼爱起来。

    京中人多口杂,赵承钺的离世、身子先天不足的楚王赵承衍,再加上纪贵妃那刚满三月夭折的三皇子与尚未出生就滑胎的四皇子。令百姓们开始相传,正是因为当年皇帝设计陷害了先誉王,所以迟来的报应全都到了皇子们的身上。

    皇帝勃然大怒,看着赵承誉便能想起他出生的缘由,想起死去的赵承钺。

    自那之后,皇帝慢慢开始冷落了他。

    后来的许多年中,后宫的妃子们一茬一茬的进,却终归是无人再生下皇子。而赵承誉十三岁那年,被胞姐平阳公主撺掇着发现,原来自己的存在只是为了脐带血,其实根本没人爱他。

    赵承誉性情大变,再不复少年时明朗开怀。

    蒋皇后的思绪想到这里,后面的事情实在是不忍再继续往下想。她抿紧唇角,眼底那抹红在光下格外明显,握着嬷嬷的手,低声道:“这些年来,我是不是都做错了?”

    嬷嬷心疼她:“娘娘……”

    蒋皇后用帕子捻过眼角,颤声道:“我这一生都为了蒋家与太子周旋,却从来没有多看看子叙。”

    她这样说,嬷嬷便瞬间没了其他的言语,只好安静陪在她身边。

    秋日里的夜色格外寂寥,蝈蝈在墙角边叫嚣着。偶尔几片树叶坠落台阶,风一吹,又转瞬飘走。

    皇帝安排了赵承誉这些日子陪着荣庆公主,她倒也真的不客气,宫宴翌日就主动找上靖王府的门,寻着赵承誉要他陪自己逛街。只是赵承誉又是何人,淡淡应下出门后,转瞬荣庆公主身边就只剩下几个侍卫大眼瞪小眼。

    次数一多,荣庆公主就觉得索然无味了。

    她本身就不是个喜欢强求的人,只是因为赵承誉的模样实在叫她喜欢。而那日在殿前,赵承誉居然坚定的拒绝了她的求爱,荣庆公主当然心中不爽,一心想要征服。

    但她终归是骄傲的,山不来就她,她更不愿底下头颅去就那座冷冰冰的山。

    荣庆公主在这京中不识得旁人,但她又是坐不住的性子,转头就去问了阿音的住处,寻到了她的家中。只是阿音为了躲她,整日往听衣小筑跑,两人便也没见到几次。

    九月底,距离皇家秋狩还有三五日,宋国公夫人主动给纪家递了帖子,直言道阿音的表哥回家了。

    对于这个当日暗中救了场的人,阿音其实很好奇,毕竟能在纪慕清这里拥有这样高评价的,除却赵承誉以外也就只有这个人了。温氏回了帖子,带着大房母女俩一同去了国公府。

    宋国公府比起纪家要稍稍小一些,多少带有书香世家的底蕴,不似纪家武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