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06章 .跨越(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十二月三十号,是冬子十四岁生日。

    孙梅英和田小苗都记得。

    孙梅英织了两条毛裤,准备寄过去。冬子、梅子长个子了,前年的毛裤穿着太短,就把旧毛裤拆了,用开水烫了烫毛线,重新打了两条。

    织毛裤时,五一没少撑线圈,小胳膊举着,累了就噘着嘴,都可以挂油瓶子了。孙梅英笑着说:“五一,给你拍下来,贴到墙上,让大家都瞧瞧……”五一赶紧背过脸去,拿屁股对着孙梅英,表示抗议。

    田小苗照例准备了贺卡。

    贺卡上是三个爱学习的中学生,正聚精会神地看书。五一瞅见了,一把夺过去,非得在上面画一个小娃娃,说那是田朝阳。

    小苗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五一才把贺卡还给小苗。小苗在贺卡上画了一个噘着嘴巴的小学生,背着小书包,还在书包上写了“朝阳”二字。

    五一很满意,说:“姐姐,我过生日也要贺卡,可别忘了。”

    田小苗自然忘不了。五一的生日比冬子还好记,怎么会忘了?

    为了节省邮票,田小苗把贺卡搁在毛裤里,一并邮寄过去。

    冬子和梅子收到包裹时,已过了“元旦”。

    新的一年开始了。

    冬子看着贺卡,咧咧嘴,很开心。随后,搁到了饼干盒子里。这里面放了一摞子贺卡,都是小苗的手绘作品。他小心珍藏着,时不时地拿出来看一看。

    梅子也有一沓子贺卡,都是小苗送的。

    贺卡上是梅子的速写,有羊角辫,有麻花辫,有扎蝴蝶结的,还有拉手风琴的,唱歌的,跳舞的,就像梅子的成长印迹,留在了贺卡上。

    娃娃情谊深厚,柳进原很欣慰。

    他跟红霞商量着,再找一些淘汰下来的军服,给进军留着。等放寒假一并带回去,给大旺那边也捎几套。

    他知道大旺和梅英喜欢穿军服。现在布票定量供应,都给娃娃们做衣裳了,大人哪里还剩得下?部队上就这一点方便,按季度发衣服不说,还有宽裕的。

    柳进军自打上了军校,还没回去过。

    孙玉华给他写信,说:“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挂念……”

    可他知道玉华很辛苦,又要工作又要带娃娃。亏得梅英大姐照顾,把娃娃们的衣裳全包了,省了不少事儿。

    新年新气象,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

    上面发出号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注1)

    田大旺又开始加班了。

    白天下基层做调研,写总结报告。晚上吃了饭,去单位开会学习,弄到八、九点才回来,去夜校补习也耽误了。

    粮店这边也相应号召,下班时间往后推延了。星期天也不休息,开足马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孙梅英累得腰疼,回到家往床上一扎,就不想动弹了。

    “娘,今天又不去上课了?”

    “呃,太晚了,不去了……”

    田小苗督促着,给大旺和梅英补习功课。

    学习贵在坚持,一旦松懈就丢下了。

    田大旺和孙梅英咬着牙,每天学到晚上十点,困得实在熬不住了,才躺下。

    这边还没忙完,爱国卫生运动又拉开了。

    “讲卫生,除四害”,轰轰烈烈的。

    “要把苍蝇、蚊子、老鼠、麻雀通通消灭……”

    干部们扛着扫帚、铁锨,跟群众一起参加劳动。办公区、家属区打扫得干干净净,窗户擦得明晃晃的。各街道弄堂也搞起了卫生评比,力争上游。

    田小苗在学校也参加了大扫除。

    她戴着口罩,围着围巾,挥舞着大扫帚,干得很有劲儿。

    盛爱龄也不甘落后。

    小苗跟她说:“劳动要积极,不然,会影响个人表现的。”盛爱龄听进去了,就尽可能地改正缺点。

    等到班里总结时,盛爱龄果然没拖后腿。

    田小苗抿着嘴,微微一笑。

    盛爱龄保持下去就好,给同学们留个好印象。小知识分子都在改造世界观,资本家也不例外。

    日子过得很快,学校放寒假了。

    梅子来信了,说:“小苗,我爹说了,今年不回老家过年,你要不要来金陵城玩啊?这里有好多古建筑,都是沪上没有的……”

    田小苗想去金陵城,可考虑到路费问题就打住了。

    她攒得零花钱都买邮票了,舍不得用在旅途上。再说,她还要温习功课,不能像以前那样自由散漫了。

    年关临近,田大旺给老家写信、汇钱。

    还按照小苗说的,特意提醒道:“家里多采集一些山货存着,跟陈货轮换着吃……”老家那边有晒干菜、柿饼子、酱豆子的习俗。这些东西顶放,赶在秋天要多备一些。

    田大旺不明白,小苗为何如此担心?

    “小苗,靠山吃山,老家还能缺吃的?”

    “爹,这叫有备无患,你忘了赶上灾年,山里没出产,饿得发慌,连动物都下山觅食呢……”

    田小苗压低了嗓门,生怕人听见。

    形势一片大好,这么说话可不行。

    她知道丰收之后,就面临着灾害。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类是无法对抗天灾的。况且,农村人口这么多,还要供应城市支援工业发展,哪还有多少剩余的?再加上,加入公社后大搞食堂,一二个大手大脚的,一改过去的细水长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