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想把国师当目标,如今再看,弟子们也或多或少琢磨点味儿出来。
比起皇帝与太子薄情寡义,弟子们肯定愿意跟着师父混!
这位弟子知会了家里,家里也乐意把多方投注,而且司师父有兵有产业,地盘……砍翻四位藩王之中任何一位不就有了?
他们断定司师父就算不能改天换地,也能封疆裂土……他们很清楚皇帝已经在酝酿克扣或是断掉兵饷以除掉晋征明和司师父,以防这二人借着剿除藩王的名义自立。
不得不说皇帝太子对晋征明他俩的判断十分靠谱,但针对他俩的手段……还是一如既往的一言难尽。
一般而言,对于掌兵的将帅,为防他们做大,应该分而划之,拉拢一批,打压另一批,直接搞断粮这种骚操作,只能说不愧是那父子俩。
留在京中的三娘和韩玄风以及弟子们都偷偷派人送了几次信,提醒覃静州多加小心。
杨贵妃也让人带口信儿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偏偏到了年底司承晖写了亲笔信,建议覃静州这个大伯回京述职,向陛下解释司家并无二心。
覃静州一点也不意外。
系统也说:“这确实是司承晖做得出来的事儿。”
覃静州自然不肯搭理司承晖,开春后皇帝果然下旨,说是西军兵饷减半。
要知道在此之前,将兵们得到的兵饷都不是足额的,上下串通吃空饷,上边吃透倒没忘让底下的弟兄们喝口汤,所以身在前线的士卒们日子们都过得下去。
但也只是过得下去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覃静州掏腰包建立的“精锐团”每次扩招,都门庭若市,从者如云。
士卒们大概能猜到覃静州的心思,但他们仍旧愿意冒着风险跟着覃静州干……名义上二十万的大军中可有三万原本的海成王府卫,就连他们都跟曾经的海成王如今的皇帝离心,足见皇帝有多不得人心。
晋征明和覃静州闲聊时还说:“当初皇帝封赏群臣,封赏得不大公道,也不大能服众,如今恶果显现了。”
覃静州说了句公道话,“皇帝似乎不比先帝强……咱们得谢谢先帝也谢谢贵妃娘娘。”
这几乎是明示了!
晋征明瞳孔骤缩,“难不成……先帝琢磨秘药,苟命之余也把自己弄疯了……这不是传闻?”
覃静州好心纠正了一下,“半疯吧。有不少时候先帝尚算清醒,自知大势已去,也没烧内库更没毁粮仓,毕竟今上是他亲叔叔。”
晋征明长长地吐了口气出来,“今上岂不是步了他的后尘?”
覃静州笑了笑,“不止是今上。”
晋征明自然而然地说出了正确答案,“太子也……也是。”转瞬之间他就满脸幸灾乐祸,“贵妃必是接手了先帝留下的人手。”
话说皇帝也算是说到做到,下个月的兵饷果然减半,更下旨令晋征明和覃静州一起回京述职……要不是西军大帅之前连跪了三个,众人都觉得太邪乎,一时之间都在犹豫接不接手这烫手山芋,此时钦差都该赶到西军大营了。
藩王联军和西军胶着许久,渐渐落于劣势,这些王爷也快撑不住了,听说皇帝居然听信谗言打算自毁长城,自然是趁他病要他命来一波奇袭了。
皇帝派去传旨的内侍和卫士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于两军交战之际。
消息传回京城,更没哪位藩王大将乐意接手西军了。
皇帝气急败坏,这天他在干清宫召集内阁宗亲商议该怎么处置晋征明二人之际,内侍惊恐地上前,“陛下,太子反了!”
太子在得知父皇有意培养贵妃所出的弟弟,且为了准时扫清障碍不惜给他这个亲儿子下毒的时候,他联合独孤家,反了。
作者有话要说:
堵是贵妃下的,锅是皇帝背的。
-----
晚安!
77.掀桌的老父亲完 · ?
身在京城坚守的探子先后传来消息, 汇总过后晋征明当着覃静州的面儿足足怔了半刻钟。
他明显是在怀疑人生:我好不容易继续实力,准备报复的时候,结果我还没真正出拳,你……先倒下了?!
眼见晋征明人都有点恍惚, 覃静州依旧笑而不语, 耐心等晋征明自己缓过神。
不用问也知道, 先帝有让晋征明早年“稀里糊涂”就不能再有孩子的本事, 而如今这个热热闹闹的“父子相残”剧本也是先帝提前写好的。
系统插话说:“看先帝最后时刻在干清宫不忘尽力削减海成王身边得力干将,就知道他不会真放弃而是留有相当的后手, 只不过他时日无多,很多计划不能亲手实施。”
“没错。只是他后续报复计划得再好,还是个昏君。既然自己是个医药天才, 像我一样多建点药田农庄和成药加工厂,再配合一定行销策略,赚得的银子轻松超过农税,有银子什么大事办不成?”
系统应道:“有银子能买粮能养兵……他看不开做不到,可见就应了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
覃静州微微一笑,“这话也适用当今的皇帝陛下。今上是比先帝强点, 不过这叔侄俩有个一样的毛病,自己不善兵事,就想崇文抑武, 我老家那边崇文抑武到有些魔怔的北宋国祚可只有一百多年。”
系统也笑了,“光想着武将掌兵威胁统治,那些文人士大夫就是好的吗?印象里好像宋代的奸臣又多又有名。”
覃静州“嗯”了一声“我老家那边的亡国之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