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赐她娇(重生)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4章 进宫(三) 情根深种,无法自拔……(第2/2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上面只简单的刻着“沈氏夕颜之灵位”几个字。

    皇帝的面色瞬间就变了,震惊地望着那灵牌上的几个字,带着些无法自抑的情愫,目光久久不能已移开。

    “母后竟然将她的灵牌安置在了这里……”

    皇帝不由自主地朝着灵牌走了过去,那灵牌看起来上了年头,色泽已经不再鲜艳,可上头的字却是深刻依旧,宛如皇帝心底里那一道痕迹。

    “这里是夕颜从前住过的地方,哀家将她的灵牌安置在此,也是求个心安。”

    太后说着,低眉扫了眼阮清莞写过的那本经书,淡淡道:“景翊是她的儿子,那姑娘也是她的儿媳,哀家带给她瞧瞧……是应该的。”

    所谓抄写经书,不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只是想带阮清莞来佛堂里,给她死去的婆母看一眼。

    太后望着皇帝那副心绪浮沉的模样,就知道这么多年了他还是没能放下,不由问道:“你这辈子……是不是都不打算跟景翊那孩子相认了?”

    他们二人对景翊的关心都是看在眼里的,但谁也没有对景翊提起过身世,都对此缄口不言。

    皇帝长长叹一口气,敛了敛眸子,语气沉沉道:“朕又何尝不想认回自己的亲生儿子,只是……夕颜临死前的那番话,朕至今不敢与他相认……”

    叱咤了半辈子的皇帝罕见地流露出脆弱。

    太后蓦地一愣,也是想到了当年的女子火光冲天中绝望悲痛的模样,不由得止住了心思。

    “罢了,即使不相认,就这样远远看着,也是好的。”

    ……

    从佛堂出来的时候,太后和皇帝从追忆中恢复了清明的面色,二人都是深宫中浸淫了数年的人,自然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绪。

    太后忽的想起了什么,问道:“听闻今年的科举,你打算交给太子负责?”

    皇帝点头:“太子年纪也不轻了,理应交给他多历练些。”

    太后却是沉默不语,非她不信任太子,只是那孩子自小性情阴鸷,深不见底,科举这样的事交给他……

    “咱们大靖朝历代以来□□治世,国泰民安,皆是因为这以公平著称的科举考试,贡献了诸多能人异士。”太后说着看了眼皇帝,正色道:“科举是国之根本,皇帝,你要多留心啊。”

    皇帝扶着太后的胳膊,颔首道:“这是自然,这次虽然交给太子负责,可几位翰林院大学士,太傅,太常寺卿都会辅佐他,母后放心。”

    太后点了点头,欣慰道:“马上又要选拔出一批新人才了,京城里似乎就有一批好苗子——听闻景翊夫人家中兄长,乃国子监难得一见的天资聪颖。”

    “是吗?”皇帝有些惊讶,笑道:“云阳侯果然是教子有方,一对儿女都不可小觑。朕等着到时候在殿试上见见。”

    太后亦是微笑,由皇帝搀扶走出了后殿,外头已从阳光明媚转为乌云密布,太后望着天色蹙了蹙眉,也不知道景翊那对夫妻回府路上会不会淋雨。

    说起来,景翊这孩子虽不在宫中教养长大,可天赋异禀,能文能武,才干丝毫不输于东宫太子。

    太后想着,心中忽然起了个奇妙的念头。

    她蓦地转过头看着皇帝,目光中闪过玩味沉思,轻声问道:“若是让你在太子和景翊中选一个,你会选谁?”

    两个都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中宫嫡子,一个是沈夕颜的儿子,他会选谁?

    皇帝不由一怔:“选一个?”

    “是。”太后点头,认真道:“选一个继承大统,你会选谁?”

    她就不信皇帝的心中没有动摇过,太子虽然尊贵,可性格阴沉,城府极深,未必会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君主。

    而景翊虽为武将,可多年戍边卫国上阵杀敌,也赢得了民间不少口碑。

    最重要的是,这个问题也代表了两个儿子在他心中的分量。

    果然,在太后的殷殷目光的注视中,那向来心思果断的皇帝,面对这个问题脸上终于起了迟疑之色。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