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住不得那么多人了。”刘协话题一转:“说起来,反正早晚都要在城外另建兵营,我想倒不如再起一座新城。”
吕布十分诧异:“新城?”
刘协手指划过不远处的山头。
吕布不明白:“那是一座矮山,看高度得有三十丈,为何不在平原上起?”
三十丈高的山,也就是百米的土丘。有点像是上海的佘山,山不高,上面林木郁郁葱葱。山也不陡峭,以梯田的手法在上面造出错落有致的房子并不难,而且还十分的雅致,颇合文人的品味。这样门左右有小块田,门后有林,甚至还有山泉水淙淙流下来,可以以竹节引水而过。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山峰上,可以设立炮台,配上投石机以及未来会造出来的大炮,居高临下进行防御便十分容易。
于是刘协反而以另外一个问题回复吕布:“洛阳的城墙,和将军见过的众多城墙相比如何?”
“洛阳乃东都所在,城墙巍峨厚重,胜其他城池远矣。”
“将军可知道建这么一座城墙要耗费多少心力?”
“夯土、浇筑、铺砖。”吕布也曾见并州征徭役修筑城墙,细细想了想:“得需上万的人力,至少要修筑好几年。泥土、砖块且不说,听说光是反复涂抹都城城墙的糯米汁、蛋清和驴皮冻便要筹备良久。”
尤其是在此时,糯米、蛋清和驴皮冻都不便宜,只有都城洛阳才有这个特殊待遇,以这些东西加固城墙。
“若是以山为势,那就不用修筑宽阔高大的城墙了。”刘协道:“百姓的房子就围绕着山修筑,若是遇到战事,就上山躲避,同时山顶配投石机、箭楼,防御力深厚。”
吕布若有所思:“紧挨着洛阳城,的确不需要高墙防御,只要在紧急时刻有地方避险就可以了。新募的兵营也可以修筑在附近,有任何战事,不管是救援洛阳还是撤退到山顶据守,都十分合适。”
他忽然反应过来:“不过,修建兵营我能理解,洛阳城已没有地方让士兵操练。但为何突然要紧挨着洛阳城修筑新城?”
“并不是突然,朕是早有想法。洛阳人口百万,难道将军没有感受到城中的拥挤?”刘协道:“近日除了募兵、读书前来的人,还有更多的百姓来洛阳讨生活,洛阳即使再规模宏大,也容纳不了这么多人。”
按照他的想法,洛阳早晚要发展成集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一体的超级大城。洛阳的吸纳效应越强,朝廷的威信越高。不过洛阳作为都城存在了接近两百年,城中人口已经接近饱和,新进城的人找住处艰难,城中某些道路也太狭窄,不利于马车通过。而且他早就想给洛阳门学建立分校了,门学的人现在太多,教师公寓和学生宿舍建设都没有跟得上,有的外地聘请过来的先生和讲师还暂且住在驿馆和客栈里。未来,随着专科大学,比如医药大学、农业大学、建筑大学的设立,城中是容纳不下的。
吕布摇头:“洛阳城富庶安全,没有百姓乐意迁出来的。”
刘协浅浅笑道:“山人自有妙计。”
在现代城市,当城市老城区拥挤不堪的时候,往往会设立新区。新区一开始人都很少,但随着政府引导着教育、医疗、大厂迁徙过去,人气就会逐渐旺盛起来了。而且一般而言,新区土地便宜,更容易建设大规模的第二产业。
吕布猜测:“莫非要从学校开始?”
刘协点点头:“不止,未来冶炼厂、制衣厂和木工厂也要迁过去。”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另外的一层想法,那就是未来将全国的富豪都迁徙到新城去。
刘协一直为地方豪强兼并土地、百姓流离失所而烦恼,他曾经拿此问题问陈宫:“难道就没有使得百姓安居的好法子吗,兵不血刃那种?”
荆州豪强作乱,混战成一团,朝廷命官无力,朝廷勉强有发兵的理由。当地每个郡县也都有自己的势力,没有联合在一起,朝廷可以逐个击破。但若是用在其他地方,比如兖州、豫州,当地的太守、州牧早已经和地方豪强捆绑在一起,若是朝廷发兵或者对豪强发难,必定会造成巨大的霍乱,甚至随便更换个太守、州牧都可能引发叛乱。即使荆州得平,后续的秩序维护还得继续五年、甚至十年之久,那处的兵力,是基本上锁死在那的,朝廷能够指挥的兵力本身就不足,难以腾出手来以相似的雷霆手段清理其他各州。
陈宫讲话一如既往的刚直:“臣在红尘中打滚了这么多年,还从来没见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好事呢。”
刘协为难:“对州牧用兵,冲锋陷阵的不还是无辜的百姓吗?难道公台就忍心看到血流成河?”
“臣听说读史明鉴,阅古知今”。陈宫也不多说,只建议道:“陛下空闲的时候,不妨多阅读《迁茂陵令》。”
刘协查阅史料,原来当年武帝命令凡三百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必须要迁徙到京城附近的茂陵,这就是《迁茂陵令》。此法可以对地方豪强釜底抽薪,弱化他们对当地的控制,又能名正言顺以低价购买他们为了迁徙而卖掉的土地,再分土地给百姓。不过汉武大帝用此法时朝廷兵强马壮,地方无不惧怕。如今朝廷贸然用此法,肯定不妥,但新城是可以先建起来的。
从城墙上巡视下来,刘协见士卒精神风貌良好,城门口核查放行井然有序,心情好转了不少。
吕布建议:“我送你回去罢,没什么好看的了。”
刘协摇摇头,意犹未尽:“我们去医馆瞧瞧。”
吕布紧张起来:“你生病了?”
“没啊,我要去瞅瞅名医华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