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举之长孙举家路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20章 大结局(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太妃,?茶..茶..”

    一个宫女手里端着托盘战战兢兢地打断了两人的谈话。

    李均竹转身,意味深长的盯着这杯茶,回头对俞贵妃笑了笑。

    他进来早就不是一时半刻了,?这茶现在才端上来,这其中的意味就不言而喻了。

    “听说你把傅叔叔和叔母接进府里了?”

    俞贵妃没理李均竹的眼神,?只是拉家常一样地问道。

    “没错。”李均竹回。

    此时的大殿外,?太阳已经开始落下,?夕阳照耀下,俞贵妃的神色显得温柔了许多。

    脸上阴毒的表情退去,?看上去暖暖的。

    或许这才是这个名叫俞敏的女子真正的样子吧,?李均竹想。

    “若真论起来,?你恐怕还要叫原大哥一声祖父。”

    叹了口气,俞贵妃拢了拢头发,转身继续去看夕阳。

    大殿内一时安静的连根针落下都能听清。

    宫女端着托盘也不敢看两人,只是垂着头,?降低自己地存在感。

    “你先回去吧。”

    长长叹了口气,?俞贵妃说。

    “告诉季长恒,这个江山是原崇良替他打下的,?让他守好了。”

    说完,也不看李均竹,伸手打翻了宫女的托盘,唱着一首明显是前世歌曲调子的歌晃悠悠地朝殿后而去。

    李均竹一直站在原地,看着哼歌的人离开了大殿。

    托盘里褐色的茶水顺着地砖留到了他脚下。

    低头看了看茶水,耳朵里是那首没调的歌越来越远。

    是什么让她改变了主意消了杀他的心,?李均竹不知道。

    可刚俞贵妃离开时,大殿里竟隐隐闪动着好些人的身影。

    而且看俞贵妃离开的眼神,李均竹只看到一汪死水,?里面的寒冷和痴狂消失不见,连一丝波澜都没有了。

    多年的信念倒塌,他觉得俞贵妃可能活不久了。

    叹了口气。

    李均竹撩袍离开了钟秀宫,先去了正干殿禀报。

    果然..

    当夜,李均竹就收到线报,俞贵妃答应离开钟秀宫,并交出了成王留下的暗卫。

    而后一人一马车离开了皇宫。

    最后在原崇良的墓前找到了吞金自杀的俞敏。

    她穿着一身陈旧的嫁衣,手里握着一个怪玩意儿,带着笑容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季长恒派出去的人带回了俞贵妃的尸身。

    连她最后跟老院长同葬的愿望都没有答应,反而是找了个离都城十分远的山头埋葬了她。

    也许外人能叹一声季长恒狠的心,可李均竹却理解他这么做的心情。

    开文帝也许对不起许多人,可唯独对季长恒问心无愧,为了他殚精竭虑,算无遗策,就连去世前想着的也是帮他除了最大的威胁。

    傅长卿听李均竹讲了此事之后也是沉默良久。

    如果当初俞敏鼓起勇气跟老院长走,现在是不是又是另一种结局。

    或许都没有这磨砺院的出现。

    或许他和成雅也顺利的成亲生子,说不定现在孩子和李均竹都一般大了。

    “这都是命啊。”

    长叹一声,傅长卿痴痴地看着月亮。

    ****

    大干三十八年。

    三十四岁的李均竹正式被季长恒升任为内阁右相。

    成了大干朝历史上最年轻的丞相,地位仅此年近七十岁的两朝元老陆青明。

    大干四十年,李长河去世。

    李均竹上奏守孝三年,季长恒准,右相位置一直保留。

    大干四十三年,李均竹回朝。

    正式接任从陆青明手里接过左相一职,右相位置空缺。

    这一空就空了三十年,渐渐的朝野上下都只称呼李均竹为李相。

    这三十年间,大干朝国力空前强大,灭了漠国之后,干国已经成了周围最强大的一个国家。

    与干国接壤的小国现在都不敢有丝毫的动作,否则不知哪日就像漠国一样连国都灭了。

    彼时李均竹已经是一个六十七岁的老人了。

    就算这些年来不间断的锻炼,他现在走路也需要拐杖才行。

    如果不是季长恒一直不让他告老还乡,他早就在府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

    这些年,家里的长辈们渐渐都去世了。

    就连大姐夫也在前年先走了。

    可柱国公府现在的人口反而越来越多,李均竹有时候都觉得快住不下了。

    他这一生与夫人王卓然共生育四子两女。

    现在连曾孙子都有了好几个,每天早上一睁眼院子里就闹喳喳的。

    王卓然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身子骨,凡是五岁以上的孩子每日早上都得跟着她练武。

    这样加下来,除了腿脚不好的儿子们,孙子加上曾孙子,现在院子里站着的怎么也的好几十号人。

    这还是李长河去世前主持了分家,把大房二房三房都分开了的。

    要不更是挤。

    现在李均竹最怕的就是每年的过年。

    王卓然老说,每次一过年她的私库就要花掉一半。

    虽然是夸张的说法,可也着实说明李家的人口有多多。

    二弟李均凌分家之后完全失去了奔前程的想法,开了个铺子谋生,跟古氏也算恩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