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69章 此去通途35(第1/4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整个晚上,外面的风雨都特别大。

    偶尔有车辆发出刺耳的警报声,但在雨里,也显得十分微弱。

    大雨倾盆而下,狂风席卷整个沪城。

    街上的商店提前关门,浦江上风浪翻滚,拍着两岸的河岸。

    尽管提前回了家里,但三人和工程队的其他人,都对钢拱桥的安危十分担忧。

    大桥已经修了这么多个日夜,就差最后几项施工环节。

    如果这个时候,台风将两边的吊塔挂倒,又或者出现别的问题,都会对钢拱桥造成致命的击。

    二十多个亿,还有即将到来的世博会。

    沪城无论是从金钱,还是时间上,都无法承受这样的损失!

    但天灾就是如此可怕,在台风面前,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他们没办法做任何事,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在忐忑中等待!

    终于,台风离开了沪城,继续朝北边而去。

    很快,这场从南边的海上而来,给沿海造成极大影响的台风,仿佛在怒号中用光了自己所有的力气,逐渐在北方消散了。

    雨还没停,只是小了。

    谢雁着伞,换了衣服就出门。

    天都没亮,岸边的空气湿润而清新,江水里都是泥沙,昏黄而浑浊,街上没有多少人,倒是有满街的枝叶和吹倒的路牌。

    快到施工地的时候,迎面遇到了两个人。

    方斯闻穿着雨衣,苏擎也是,三个人碰了个巧,都是第一时间就赶来看江边的桥塔是否稳固。

    四周都还是清冷的青色,距离日出还有段时间,三个人结伴而行,路上又遇到了工程队的其他人,都是来看工地情况的。

    很快,“彩虹桥”的施工现场就出现在了几人的目光中。

    桥塔依然屹立在两侧,桥梁毫发无伤!

    没有倒塌,没有移位,也没有受伤!

    工程队的人加快脚步,赶往桥塔进行检查。

    谢雁扫了眼江边,锓⑾窒旅媾孔乓桓鋈耍

    她把伞递出去,让苏擎拿着,自己沿着斜坡下去,翻过来——那人面色发白,只有微弱的气息,脸上都是泥污,还能有条命,已经是奇迹了!

    她朝着岸上喊了喊,苏擎和方斯闻下来,合力把人抬上岸,送去了医院。

    这个人谢雁正好认识。

    “断崖村,”

    她坐在走廊里,头发被雨水湿,贴在脸侧,“还记得那个带人躺车轱辘的刘超吗?”

    苏擎点头,“那可不能忘。”

    穷山恶水出刁民,刘超从小到大,一向贯彻着刁民的人设,从未崩塌。

    “他当时找了前村长的媳妇,煽动断崖村的人来拦路。”

    谢雁说,“现在里面躺着的那个,就是前村长的儿子,张小壮。”

    方斯闻收到消息,过来通知他们,“吊桥塔没事,一切正常,我们运气好,台风没有伤到桥体。”

    得到了确切的安全消息,三人才放下心来。

    说回里面躺着的病人。

    自从前村长死后,张小壮受了不小击,原本他在小学的时候,就在谢雁的影响下开始了学习,基础没有刘超等人那么差,后来上了县城。

    家里的变故让他提前成长起来,在县城努力学习,后来又考上了高中。

    在那个时代和偏远地区,能读到高中,已经很有出息了。

    等急救结束,张小壮醒了,谢雁进去才得知了他近来的情况。

    知道是谢雁救了自己,张小壮十分感激。

    “如果当时没有认识你,可能我的命运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现在更感谢你了,没有你,我连命都没了!”

    那个地方很少有人去,更何况他躺在下面,如果不是发现的及时,最后一口气就没了。

    原来,高中毕业的张小壮读了技校,后来出去工,因为学历比别人高一些,他从底层的工人,做到了一些小的工程队的领队。

    赚的不多不少,但是也足够养活一家人。

    如果当年没有谢雁告诉他们要努力学习,可能他读完小学就出去工了,依然摆脱不了贫穷。

    不像现在,每个月虽然做的是体力活,但工资比在老家一年赚的都多!

    “没想到你也来了沪城,沪城真大,这些年我都没遇见过你。”张小壮说,“沪城的工资高,很多活给的钱多,前阵子我听我妈电话来,说你去村子里修桥了,我还想,春节回去是不是能碰见。”

    谢雁说,“我也才回来没多久。”

    叙完旧,方斯闻带着买来的早餐进来。

    几人吃过早饭,苏擎问他,台风天怎么躺在河边了。

    张小壮摇头,“别说了,我和队里的一个工人有点矛盾,他把我晕扔下去的,估计是想着台风来了涨潮能把我淹死,我后来往岸上爬了爬,但最后还是是失去了意识,可能这样,捡回条命吧。”

    等他状态稳定了些,苏擎报了警,因为身体还有些虚弱,所以张小壮是在病房里做的陈述。

    后来那个工人被抓了,涉嫌故意杀人未遂。

    而张小壮的工作,说来也不简单,但和一般的工程不同。

    长江,从雪山而出,于沪城所在的吴淞口汇入东海,沿途经过大山、盆地、丘陵、平原……可以说,这条河见证了太多,也经历了太多。

    数千年的历史,绵延万里的流域,它给两岸的人们带来了生命,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灾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