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无限美食计划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02章 乱世华容17(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春耕开始,?大家忙的热火朝天,杜长秋可以预计到八月份的时候,整个华融会迎来大丰收。

    届时每个人的碳水化合物都会超标,?根本吃不完,?于是杜长秋觉得可以开始布局养殖业了。

    毕竟到时候红薯叶子、玉米杆等等作物的附带品如果没有牲畜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而养殖畜牧则是可以完美消耗掉这一部分。

    最主要的是,人活着需要动物蛋白,?需要吃肉,?长期沾染不到荤腥对身体并无益处。

    于是没几天,县衙门外就贴上了通知。

    “粮食换小猪崽和小鸡仔小鸭子,?小猪崽换杂粮,?半石粗粮换一只半个月大的小猪崽,?一个月大的小猪崽,可换一石杂粮。”大部分百姓是不识字的,?并看不懂通知,?但是安排了衙役在门口跟大家一遍遍地说,这贴的到底是什么。

    大家听到这个价钱,?一个个开始都不信。因为杂粮一石一百文钱,等于是一个月大的猪崽可以卖出一百文的价格,?这谁信啊?

    哪怕春天大家的家里确实都没啥粮食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家伙儿都没动,?一个个地在门口嘀咕。

    猪崽明面上价高,但是养猪不易,营养不足,母猪也生不了太多,或是生太多,?只能忍痛做小乳猪宰杀吃掉。

    没办法,实在是养不活,粮食真的不够。

    这些年,华容县的人饿的时候,连稻草都会煮了煮吃,豆子的壳都能生嚼了充饥,野菜和草更是拿来做盘中餐,谁有富余的粮食给猪吃?

    长身体的小猪一天恨不得喂四五顿,顿顿还得煮的半干半稀,人都吃不了那么稠,挨着饿猪就催不出肉,到头来也是白忙。一年到头能养的数字都是固定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的关系。

    县衙往年也没收过猪,何况是这个价格,大家开始不信。但是总有人胆大的,比如张屠户。

    张屠户也是没办法,他们家养了四五头母猪,母猪四个月怀胎,带小猪崽个把月,总体来说一年可以生两胎。但是他家虽能养多一些,可总有生的太多的时候,比如今年,几十头小猪崽,他们可没办法养活。

    因此虽然内心十分怀疑,但是张屠户还是打算试试。当然,他还是十分机警的,试探着,只抱着一头猪崽上门换粮食。

    抱着小猪崽进去,空着手出来,外面围观等着的人都吓到了,个个问:“是不给粮吗?”

    张屠户也不答应,飞速回家,大家都觉得这事儿黄了,但是又有人觉得谢大人可王大人可不一样,保不齐是什么误会。

    两方正在低声讨论的时候,就看到张屠户全家挑着空担子,当先张屠户那担里面放着十几头小猪崽,全挑了进去。

    “这、这张屠户干啥呢?猪都不要了?”大家迷惑了。

    没一会儿,张屠户全家陆续挑着满担粮食出来了,都是粒大饱满的新粮食,栗米,也就是毛板栗,个个光滑饱满;粟米,也就是小米,看着一整担都金灿灿的,看着让人眼馋;菽,也就是各种豆子,那也是不同颜色,红豆黄豆黑豆,都是十分新鲜,看着就知道,没什么坏豆子骗人。

    这都是好粮食啊,比金家粮铺和赵家粮铺卖的所谓新粮可还好多了!

    “狗/日的,张屠户是怕我们兑的人多了,衙门不收了!”当场有个老人家一甩烟锅袋子,丢下一句,立刻转身往家里奔。

    老人这么一说,大家都反应过来了,顿时做鸟兽散,全部往家里飞奔——谁知道县衙收多少啊?还是先去,把粮食搞到手再说!

    毕竟养猪的人不多,养猪消耗大,但是哪家哪户都有鸡鸭啊!

    小鸡小鸭,两只一升粮食,把家里的小鸡小鸭全抱过来,先换成粮食,自己再抱一窝,也不多费事,这可都是新鲜的好粮食!

    县里的人忙着换鸡换鸭换猪,挑砖的女人们走到半道上休息,吃着家里带的杂粮饼子和馒头的功夫,也在讨论大早上贴出来的新告示。

    “县令大人贴了告示,说是找些有力气的女人养猪养鸡鸭,你们要不要去试试?”圆脸的女人最先开口说起这事儿。

    “我男人不许我去,我说都是女人,怕啥。”有个年纪大点的婶子也知道这事儿,早上还跟自家男人说起过,这会儿就忍不住开口说,“他偏说,到时候还不是得和县衙里那帮男人打交道。”

    “才不是呢,这些都是谢大人自己的产业!”巧娘听着不像话,连忙开口说话。

    她们最近一直结伴挑砖石,这活计虽然辛苦,但是小户人家的女人没有一个娇气的,主要是没那个条件娇气,田里地里、家里家外,论起干活来,只怕比男人干的还多,还要杂。

    这一石砖石两文钱,如今下山挑盐也有钱,很多人都当成了正经的营生来做。

    虽然检查的严格,抓住了偷盐,就会毫不留情地赶走,再也不许接这个活计,但是若是规矩一点、不想着歪门邪道,领一石盐还有两文钱,这一加一减的,来回一天下来就是四文。

    这日日挑下来,比钱大人也赚的差不多了。就是盐出来的不多,排三天才往往能挑到一回,这方面赶不上砖石。

    自从开始换成红砖之后,那出窑的速度可就快的跟女娲娘娘甩泥点子一样,一窑一窑几千匹地出砖,熬盐那地方已经都修起来了砖瓦房,还又招人去专门挖沟砌围墙,看着都能做个好几年的功夫。

    大家都在私下偷偷说,这镇子要能建好,只怕比如今县衙还气派。

    如今大家都知道,这活计至少能干好几年,都非常珍惜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