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娘娘负责躺赢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93章 罪名(第2/4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弘昼定于同年九月。

    虽是后年才能正式大婚,但日子好歹是定下来了,加上宫中大婚礼仪繁琐,这一年半的时间,还真不是多宽裕。

    ——

    且说中秋前后,在皇上去探望过贵妃后,足有二十来天的时间,皇上没有再惩处年羹尧。

    当然,彼时年羹尧已经不是年大将军或是年将军了,只是一个叫做京章的闲散不入流的官。

    具体的工作,说的通俗易懂一点,就是在杭州城外看大门。

    朝臣B以为皇上对年羹尧的的处罚就是到此为止了。

    毕竟宫中有贵妃和七阿哥,罚到这一步,年羹尧的官职也不可能再低了。皇上说不得也想要网开一面,免了年家的抄家。

    然而九月初,皇上忽然下令,即刻逮捕年羹尧押送京城论罪。

    耿氏私下问宋嘉书:“年将……前将军,这又是怎么了?怎么看守城门还能犯大错吗?”

    不光朝上,连后宫人都觉得,皇上贬年羹尧去看杭州东大门,已经是出够了气。毕竟这是个无官级的职位,还十分的没有体面,也算是皇上罚的够狠了,其丢脸程度是任何人在贵妃跟前都不能提‘大门’两个字的程度,可见皇上罚的刁钻狠辣。

    而且年羹尧从前的甭管一等、二等还是三等的公爵都被夺了,当然,次子年富的爵位也没了。

    但其父年遐龄的爵位,皇上没有褫夺,只说是贵妃之父,便留着了。

    这也是朝臣B看来,皇上对年家处置画句号的象征:年羹尧的官职一路跌到底,年希尧本身就没什么本事,年遐龄作为贵妃生父,七阿哥的外祖父,没有加罪,就留个空头爵位,好似一切都完美落幕了。

    谁知皇上突然又大发雷霆,要把年羹尧提到京城来问罪。

    宋嘉书挑着石榴籽儿吃,边道:“据说是说了些抱怨的话,惹得皇上大怒。”

    耿氏惋惜道:“你说这位前将军也是,你抱怨啥呢?你若是在城门口天天跪谢皇恩,痛哭流涕地认罪,以咱B皇上的脾气,等过了气头上说不准就好了——到底有贵妃和七阿哥在呢,以后说不得就饶了他了。”

    宋嘉书想,要能这样做,就不是年羹尧了。

    她跟耿氏说的轻描淡写多了,其实年羹尧不是‘说了几句抱怨的话’这么简单。

    前年大将军在杭州城门口搞起了聚众演讲。

    作为曾被御赐黄马褂的人,年羹尧旁的公爵、将军服制都被收了去,唯有这件黄马褂是因军功而赏非因官位而有,就没有被没收。

    于是年羹尧就穿上衣服,腰上再系上皇上曾经赏赐的黄缰,一身灿烂的黄色就在城门口搞起了讲话。

    反正本职工作就是看门,年羹尧站在大门口方便极了。

    演讲的主题包括:这世上功臣难做的旧例;飞鸟尽良弓藏的典故;以及自打当今皇上登基来,被皇上的抄家的臣子姓名串联、被皇上责罚的兄弟数目总结等等要命的主题。

    甚至还有一个最要命的演讲,吓得与年羹尧一并看守城门的同事B魂飞魄散,年羹尧居然讲起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先帝爷驾崩那一晚的离奇故事。

    杭州知府得知消息的时候,年羹尧已经开讲好几场了。

    这位知府大人当即就坐在了地上。

    完了,自己的官位算是完了。

    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怡亲王亲眼见到自家四哥掀了一张老沉老沉的檀木大条桌。

    从怡亲王起,所有重臣跪了一地。

    当然,廉亲王当面是跪了劝皇上息怒,回家后却高兴地多吃了两碗饭。

    虽说自己为储位埋得暗线,自爆的太快,估计当今皇上的储位没什么乱子可看,但年羹尧能跟自己不谋而合,在皇上的名声上做做文章也是意外之喜嘛。

    “此乃年羹尧自寻死地,非朕不念旧情。”

    一句话,年羹尧的结局已定。

    贵妃得知此信后,病情骤然加重。

    二哥所做之事,让她又惊又怒又悲。

    她知道二哥是个受不得辱的人,但非要这样至一家子于死地吗?

    ——

    且说七阿哥正处在一个学龄前,介乎记事和不懂事之间。

    他还不能理解政治,不能理解皇阿玛为什么忽然对他冷淡下来,也不许他在住在额娘身边。

    但他又是记事的,记得从前的日子。所以搬到阿哥所后,常常半夜哭醒或是惊醒,要找额娘,眼见得也要生病。

    搞得余嬷嬷短短一个月觉得自己老了十岁。

    只能来跟皇上请罪。

    皇上让福惠回到了贵妃身边,但自己却没有再去看过贵妃。

    ——

    及至十月份,年羹尧的罪状已经全部整理了出来。

    这日弘历来景仁宫请安,也说起了年羹尧之事。

    弘历起初跟额娘说起,年羹尧犯了九十二款大罪的时候,见额娘没什么反应,弘历就明白,额娘还是不明白这件事的严重。

    于是非常形象生动举了个例子:“额娘,皇玛法当年处置鳌拜,总共才定了三十款大罪。”

    宋嘉书立刻明白过来,年羹尧到底有多少罪名了。

    不比宋嘉书还需要弘历类比一下,年贵妃本身就是心系朝政的人,一听兄长的罪名,就明白,二哥再无生还的道理。只怕年家所有人,包括孩子都要流放甚至砍头。

    贵妃彻底绝望了。

    她不由想起很多年前,自己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