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侯门庶女

报错
关灯
护眼
13.十里红妆(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段天胤恰似无意看向这边,亭中无甚灯光,昏暗的环境正好掩埋了他眸中的神色。

    老太太喜欢听《霸王别姬》,然则考虑到今儿个日子特殊,便将其换成了《群英会》。

    温明漠不爱听戏,如雷般的锣鼓声都轰不醒他,怀里紧捂小暖炉,耸拉着头睡得酣甜。斜前方的温盛黑着一张脸盯着他瞧了半响,咿咿呀呀的戏词唱腔中依稀可闻他咬牙切齿的声音。

    老太太听得津津有味,枯槁的手指在毛绒绒的桌面有节奏地轻扣着,时不时哼上两句戏词儿,面容祥和,心里滋润。

    这出戏已经听了几十年,府中上下都能倒背如流了,其间不仅要保持僵硬的微笑,还要时不时做出一两句点评,以此来迎合老太太。

    沙漏悄无声息地在流逝,戏台上的表演温明姝都没有看进去。

    她是提早从温明漠的口中得知今年柳氏请了京中有名的戏班于除夕夜来府中给老太太唱戏,因二姑娘要出嫁了,老太太又极怜惜她,便又备了几出二姑娘爱听的戏。

    不知道那一出传奇,戏班会不会演……

    “啊……”

    温明漠大抵是梦靥了罢,手中的暖炉被他抛了出去,三少爷的贴身侍童孙安在二爷的凌厉目光中硬着头皮将那个滚在一旁的炉子给捡了回来,有几星炭火溢出,他连忙跺脚将之熄灭,揭开盖子瞧了瞧,里面的物什已燃得差不多了,便又匆匆往里添了几块竹炭,这才递到温明漠的手中。

    打着呵欠捂紧了暖和物,温明漠正欲再度睡去,却听得台上的奏鸣忽地停了下来,片刻后,一阵箜篌之音赫然响起。

    老太太凝视半响,随之便将视线就落在了温端身旁的柳氏身上:“此为何?”

    柳氏答道:“小年轻爱听的传奇罢,公孙班主曾派人告知,曰戏班新近得了段民间传奇,有意写成戏文唱出来,名唤《十里红妆》。不知是否是这支。”

    老太太不再多问,席上众人皆是精神抖擞地盯着戏台方向,心里对这场改变了历年乏味而又枯燥的除夕的传奇充满了感激。

    箜篌音止,临时搭就的台上的灯光忽然亮堂了不少,一个身着灰褐色粗布衣衫的村妇从幕帘后缓缓踱出,一手挎着竹篮一手捏了个兰花指款款唱道:“妾有良人唤陈郎,今朝应考辞故乡。待得来年披红袍,十里新翠应红妆。”

    温明姝不由浑身一凛。

    都言写传奇故事的先生能言善辩,如今看来真不是虚的。

    段天胤吃了口温茶,定睛注视着台上的表演,面上露出了“很快就能成为太傅女婿”的喜悦之色。

    在坐众人都没说话,凝神看了半响后,温明言开了口:“原来是出青梅竹马的戏。”这种戏她虽看得少,但都千篇一律,没甚新颖可言,虽有些失望,面上却仍旧持有大家闺秀应有的礼貌笑意。

    柳氏笑道:“这云来戏班的口碑那可是极好的,上官班主请来润笔的先生大多也是时下最著盛名之辈,故事虽则陈旧,但重在内容发展。既然能被他们捧上台面,想必不会太差。”

    戏中这位年轻妇人名唤孙筱筱,与她青梅竹马的陈才是本届的考生,此前无论是院试还是乡试,都拿了第一,与其名甚符,乃难得的少年良才。

    筱筱辗转来到一条小路口,微微隆起的腹部让她的步履变得迟缓不少,恰在此时,一个青灰长衫的白面书生赶了过来,握紧她的双手情意绵绵道:“娘子送我出村口,倒叫我不忍时时回过头。自难忘,应思量,待到归乡日,许妻一名状元郎。”

    筱筱与他对视片刻,眼里噙着晶莹,又絮絮叨叨良久,这才洒泪送别夫君。

    来到京城后,陈生和其他考生一样,凭借出众的才学作字作画换些小钱来补贴日常生活,不至于太过潦倒。

    一日,陈生照例将前些日子写好晾干的字画拿去书斋挂卖,与书斋老板商谈妥帖好价钱后,出门之际撞见了一位头戴朱钗、面容被薄纱半掩的富贵小姐步入其内,小姐身旁的丫头点名要陈才的书画,老板笑呵呵应道:“陈家有郎笔生烟,一笔一墨画前缘。小老儿日日做那红尘观客,若说相思坎坷,好比那乌云遮。但且回头,尚能解否?”

    原来这小姐乃当今丞相之女,因闻及陈才的些许名头,便着人买了他的字画赏析,赏了些日子后,小姐凭着些文字对那陈生平添了几抹爱慕之意,便每日都来书斋收购陈生的字画。

    今次得以一见,总算是圆了她的相思之情。

    段天胤与温明言究竟如何结实,温明姝是不知情的,只是先生写的这段戏比较……额,苦情。

    不过瞧对面二姑娘与段天胤的反应,戏文似乎与实际有些偏颇……

    书斋结缘后,陈才与丞相小姐渐生情愫,每每私会,两人都会浓情一番。

    戏唱到这里,温明漠有些忍不住了,不禁小声嘀咕道:“有妻有儿还想娶丞相之女,真是头畜生!”

    段天胤闻言,神色淡定自若,不紧不慢地吃了口茶,对这出戏似乎颇有兴趣。老太太依旧乐呵呵地看着戏,假装什么都没听见,而她身旁的二爷却是眼睛发绿,恨不得将手里的炉子给砸过去。

    会试之后是殿试,这陈生虽没能如愿当上状元,但也十分幸运地拿了探花,丞相估量他好歹是个殿试三甲,稍稍提拔一下,前途也是无量的,故而就乐意将女儿许给他。

    然而就在此时,筱筱来到了京城,肚大腰圆的乡妇见这京城繁华,叹道:“本为以小城富饶,竟难比天子脚下半街喜闹。知了知了,不过是井底蛙乍见凌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