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需要戒备。
赵煦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只好抚着玉圭,看大臣们窃窃私语。
官帽两翅很长,也拦不住他们窃窃私语,议论了半天,出来几个人给礼部侍郎求情。
赵煦也不说治罪,也不说免罪:“先议十一郎的功过得失,再说其他的事。继续。”
林玄礼心说这还真是我理亏,造□□在什么时候都是严重问题。反客为主,趴地上吵架有损气势,顺势跪坐在地上:“我何曾伪造过路引?”
到边关的第一天就机智的烧了路引,死无对证。你可以说一路上过州城府县时,有门卒查过,但进进出出那么多人,他们记得住才怪。
“你竟敢拒不承认?”
林玄礼比他还生气:“我做过的事我会请罪,没做过的事还能让你们污蔑我?六哥他们陷害我!”
赵煦扶额:……给你伪造路引的小吏都在刑部关了四个月了,你店铺掌柜的老丈人,对方招认的详尽,又描述了相貌。你还在这里嘴硬。真以为朝野官员都是酒囊饭袋么?他们也掌握了许多证据,除了没调查出王繁英什么时候和你约好私奔之外,什么都查出来了。
“佶儿出宫游玩这件事,是朕默许的。再议尊卑礼仪。”
在场官员连输两回合,一个个都在心里摩拳擦掌。
他们虽然都是章惇任用的新党,求新求变,但在儒家典籍,礼乐章法方面也都烂熟于心,打起精神来开始考据时,脑子里自带一个藏书楼。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比保母画绣花样子还熟练。
在掉书袋方面,林玄礼毫无悬念的输了。虽然有文化,但时间和精力上的差距无法补足,又不占据礼法的制高点。非要把一件不合礼的事情解释出来,也很难。
礼的要求就是各安其位——皇帝就应该做个明君,官员就应该做个忠臣,郡王就应该做个安分守己的宅男——读书学习闭嘴生孩子别太好色。
林玄礼听他们骂了一会,能指责回去但是‘危亡’‘一旦大厦将倾’‘覆巢之下无完卵’之类的话,太难听了,国家存亡也不是我现在能拿出来说的,给他们下一个论点递刀子可不行。
决定撒泼。高声道:“我确实是非礼了,这不正向哥哥请罪吗?你们还想怎么样?在宫里钻研美食,给家人进献几道美味,你们也骂我违礼,我出宫蹴鞠,和同龄少年交游,你们也骂我无礼,和人谈论诗文,还有人想给我罗织诗案。你们自诩是朝廷栋梁之才,官家的耳目,怎么就盯着我一个人没完没了?六哥每天都瞧着我呢,还用你们非议我的是非?我暂不跟你们说疏不间亲。我就是非礼了,你待怎样?别人也在父母遗骸上刺字,我也刺了,你奈我何?”
群臣哗然:“赵佶!你要蔽塞君王的耳目么?官家岂能知晓你在宫外胡作非为,与人斗殴的事?”
“好一个郡王,犯下重罪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副泼皮嘴脸!”
“岂有此理!”
“斯文扫地!出宫半年礼仪尽失。”
“我耐你何?是国家王法耐你如何!”
“官家!臣为千秋计,决不能轻饶。”
“老臣今日要与你血溅当场。”
还比较有修养绷得住的几个人心说不好,这是三十六计之浑水摸鱼!
“我至多是个小无赖,你们就是一群喋喋不休的老泼妇。”林玄礼挽袖子:“来来来,来动手啊。你打我一下试试?练了十多年钢筋铁骨,撞我一下保准你头破血流。没这点本事我能应付西夏人吗?”
气的朝堂上为数不多的白胡子老头要冲过来,赶忙被旁边人拦住。“不可啊!”
“郡王这话说的是真的!!”
“不要动武,拳怕少壮,你打不过郡王。”
“老夫今日拼着一死,让他打死了我,也要治他的罪!”
“搀扶住,快点扶住!别松手!”
章惇不好再装神仙:“住口!辨的是道理,议的是刑法,谁叫你们在朝堂上打架了?”
“你拼着一死又如何?当今圣明天子,你在这里故意死谏,岂不是有辱官家的名声?”
被抓住挣扎不出来的白胡子老头只好呐呐的称是。
林玄礼凭借惊人的意志力克制住了试图挑衅,打群架的欲望。
赵煦继续平静的看着。这也是难得的热闹,以前元祐年间(高太皇太后执政期间)朝堂上是旧党一言堂,现在是新党的一言堂,史书中记载的那种激烈冲突、舌战乃至于真打起来,没见过。
林玄礼没被拦着,继续喷他们:“当个小卒就算自甘下贱了?我听说过这种说法,乃至于好男儿不当兵之类的说辞。实在可恨!官家,臣在边关就想上奏!武人身份卑微,这才是大宋屡屡损兵折将的原因。辽国,西夏,以行伍为荣,唯独大宋以武人为耻!”
赵煦打断他触及国本的话:“不要顾左右而言他,今日议的是你。”
朕当然知道武人身份卑微,受了许多的不公,被人怀疑,被人诬告。本朝皇帝都知道,难道仁宗不怜惜狄青么?只是历代的教训不容小觑,他们若不受这点不公,我能不能当官家,你能不能安安稳稳的当郡王?
大宋也有主少国疑的时候,凭什么安然无恙?佶儿太天真了。这件事要改,但不是今时今刻,也不是现在三言两语能分出对错的…
章惇不想再浪费时间了,看看更漏,一个时辰过去了:“赵佶说的很是,违礼与否,自有官家定夺,不必耗费口舌。这孤身犯险置万军与危悬一条大罪,你也认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