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女商(大清药丸)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91章(第1/4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到底是谁惧怕竞争?中国商人正在奋力与国际接轨, 我们呢?》

    “如果我没猜错,林小姐,这位K.伍德先生, 就是你的化名吧?”

    在酒会的轻柔室内乐伴奏中, 赫德手持新一期的《北华捷报》, 故意挂上单片眼镜,仔细从头看到尾, 然后面对林玉婵, 不无尖刻地提出了一句灵魂拷问。

    上海广方言馆成立一年,学员成绩优异, 据说在京里寄来的统一考卷中, 成绩吊打北京同文馆的学员——要知道,上海广方言馆的学员都是出身平民, 而北京同文馆的高徒, 都是科甲正途、甚至功名在身的才子。

    玉不琢, 不成器。再聪慧的苗子,碰上拘泥不化的教师和文法不通的教材, 也学不成真本事。

    上海轻松躺赢。

    赫德因此大受褒奖, 朝廷命他扩建学校, 多招学生, 增设更多的科目。

    赫德也兑现承诺,在庆功会上, 宴请了所有大小功臣——包括许多华人教员和他们的家眷。林玉婵也收到了请柬。她欣然赴约。

    当然她也不是来玩的。不过赫德上来就拿着报纸问她这事, 林玉婵始料不及。

    她从容笑道:“我的英文写作水平您是知道的……”

    “唔,也是。”赫德又扫了一眼报纸, 尖刻地表示赞同,“应该不会进步得这么快。报馆的人也应该没时间帮你做文法校对。这可真是奇怪。居然会有外国人对中国商会的事感兴趣。”

    接连两期《北华捷报》上, 都刊登了关于义兴商会的新闻,这份曝光量让人咋舌。

    而且有趣的是,第一次报道——也就是E.C.班内特写的那篇,口吻充满偏见和敌意,通篇都是臆测,认为这个中国人组织的商会涉嫌垄断和黑恶势力,对在沪的洋人而言是个巨大的威胁,呼吁大家警惕。

    这篇报道迎合了大多数洋人对于中国人的偏见和厌恶,因此发表以后,深受追捧,不少读者来信表示赞同。

    而这第二篇报道,也就是赫德手里拿着的这一篇,署名K.伍德,行文就客观得多。在寥寥几段文字里,他不仅简单介绍了义兴商会的成立宗旨(帮助中国商人与国际接轨)和运作方式(十分友好的商业氛围,像每周下午茶一样的和平小聚),而且还隐晦地暗示,一些外国商人看不惯中国人组织商会,竟而想方设法破坏它的名声,实在是很没品的行径。记者呼吁,背后捅刀的行为只会增加巡捕房的工作量,只有华夷商人公平竞争,才能带给上海长久的繁荣。

    赫德又将这最后几行字扫了一眼,笑道:“现在我确信这篇文字并非出自林小姐之手了——写它的作者应该不是个生意人,瞧这满口‘公平竞争’、‘共同繁荣’之类的大词,商人可不会有这般浪漫主义的胸怀。”

    林玉婵小小的不服气:“我觉得我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呢。”

    “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不是一回事,亲爱的小姐。”赫德懒得跟她解释名词,转而好奇:“那么这篇报道到底出自何人之手,我还真的很想知道。住在租界的普通侨民,一般不会对中国人的事务关注太甚……还是说,《北华捷报》为了销量,宁可自打自脸,底线都不要了?”

    这两篇接连发表的、相互矛盾的报道,很快引起了巨大的读者争论。报馆已经接到无数情感激烈的读者来信,要么支持E.C.班内特,要么声援K.伍德。报馆别有用心地选取了双方的代表言论,同时发表在副刊上,点燃又一波舆论。

    近来上海另有新兴报纸,譬如字林洋行所办之中文《上海新报》,价格低廉,字大易读,大有和《北华捷报》分庭抗礼之势。

    因此《北华捷报》刊登矛盾报道,引发读者口水仗,无疑也是故意引战之举。

    不管怎样,E.C.班内特和K.伍德两位剑走偏锋的匿名记者,在英语圈子里是彻底火了。

    赫德自然不会像普通读者那样,被报纸牵着鼻子走。他一眼断定:“无疑,林小姐认识他们(them)。这真是一场漂亮的营销。”

    侍应生经过,林玉婵趁机要了一枚热腾腾蛋挞,一边吹,一边笑盈盈摇头,表示你猜错啦。

    赫德惊诧,睁着一双深深的眼睛,审视地打量一下林玉婵,然后改口。

    “林小姐认识‘他’(him)——这两位匿名记者,不会是同一个人吧?”

    林玉婵嘴角绽出微笑,再次摇头,否认了赫德的猜测。

    “您该去招呼其他客人了。现在我要去认识点新朋友。”

    赶紧溜号,把一脸难以置信的赫德晾在身后。

    两位记者当然是同一个人——不过是个“她”(her)。

    康普顿小姐做客商会,亲眼目睹了“洋人授意、掮客煽动、暴民堵门”的闹剧,手中的钢笔蠢蠢欲动,不回去写点什么,对不起她一身的文学细胞。

    当然,以她的身份立场,肯定不会对义兴商会大肆褒扬,充其量做到中立,置身事外地呼吁大家一起公平竞争,不要搞小动作。

    当然也不能再以E.C.班内特的笔名自我打脸。康普顿小姐权衡之下,决定开个新马甲,弥补一下自己过去的错误。

    反正历史上那些大文豪,不也都是笔名一大堆,正常操作啦。

    这篇报道也很快见报。K.伍德虽然是新人,但笔下关于中国人商会的细节实在是翔实而具体,好像他真正受邀去参观过一样——要知道,一般外国人绝对没有这种机会——报馆自然如获至宝,也就有意忽略了K.伍德的略微亲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