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女商(大清药丸)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40章(第1/3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林玉婵请船工泊了船, 再次回到郑观应看好的这一片棉田。

    摘棉花的女工轮班休息,抓紧时间往嘴里塞馒头,咕嘟咕嘟的怼凉水。然后一边嚼, 一边跑回田地里继续工作, 弯着腰, 机械地采摘。

    她们的手粗糙得像树皮,皲裂的纹路里渗出暗色的血。趁吃饭的时候, 快手快脚用粗布包好, 免得血液染污了洁白的棉花。

    那工头也暂时去吃午饭了。凉棚里的仆人在收拾酒桌残局。

    林玉婵趁机凑到一个啃馒头的女工身边。

    “大姐,”她递出一角银币, 悄声说, “收你一斤棉花。”

    女工吓得馒头都掉了,赶紧捡起来掸掸, 愣愣地摇头:“我的棉花要去称重换钱的!不能给!”

    林玉婵无奈, 看看工头没回来, 轻声问:“你摘一斤棉花,换多少钱?”

    女工侧过身, 一边熟练地摘棉花, 一边用余光警惕地看着她, 犹豫半天, 才说:“八文,包吃不包住……怎么, 姑娘, 你知道谁家给得多?”

    林玉婵把一角银币塞她手里:“收你一斤棉花。不用称重,大概就行。对了, 一角银币大约值八十五文钱。”

    女工这才意识到,她出了十倍的价!

    林玉婵抱着一坨棉花, 找个布袋装了,像小偷似的快速离开现场,一把丢进船里。

    红姑接过,翻了翻那棉花,抓朵花咬一口,棉籽嘎嘣脆。

    “是好花。就是露水有点大,晾晒之后能卖好价钱。”红姑念姑一齐初步鉴定,“不过刚才那工头说,这种花亩产六十斤?我可不信。”

    林玉婵这可外行了,问:“一般棉花亩产多少?”

    “五十斤就算丰收。”红姑答,“不过江南水土靓,能多产几斤说不定呢。”

    她又问:“那依你们看,这片田产量多少?”

    红姑念姑都笑着摇头:“这谁能知道呢,总归要等收获以后才能称出来。有经验的棉农也许能估算,但我们也只是摘过棉花,没种过,不好说。”

    林玉婵垂下眼睫,用心算了算。

    郑观应虽是天才大佬,但毕竟第一年操盘棉花,经验未必比她丰富多少。

    寻常买办不需要下乡亲自订货。收多重的棉花,全靠铺子里一台秤。

    如果郑观应被工头误导,高估了棉花的亩产,那就意味着,他的祥升号,也许收不到预计数量的货。

    就要从其他棉商那里补。

    她只要做到“质量和他同等”就行了。

    问题是,亩产怎么算?

    最有经验的棉农都只能“估算”。更别提林玉婵这种,今天才第一次摸到大清时期的土棉花。跟她在现代看到的品种完全不一样。

    林玉婵管船工大哥借了几根小麻绳,跳出小船:“等我一下!”

    紧张地四处看一看,远远的,工头走在田间小路上,正对另一片田地里的女工颐指气使。

    林玉婵脚踩一个坑,将麻绳埋进去,拉出一条两米来长的线。

    另一根麻绳同样长度,拉进田里,和第一根形成直角。

    第三根,第四根,围成一个正方形。

    然后数里面吐絮的棉铃。

    96朵。

    故技重施,再取样另一块地,单位面积棉铃113朵。

    第三次取样时,工头远远发现她,大喊着过来赶人。

    林玉婵迅速数完收摊。仓促之间,数出将近90朵。就算90吧。

    她跳回到小船里,喘匀气,吩咐:“去周浦。”

    然后取下墙上挂着的值日表格,征用一张纸,开始算。

    先测量麻绳长度。船内有现成量水位的尺牍工具。一根麻绳的有效长度约七尺。单位面积49平方尺。算50。

    清代田地面积,五方尺为步,240步为一亩。一亩地面积六千平方尺。相当于120个单位面积。单位面积棉铃数,取样三次,平均数100。

    那么一亩地的棉铃数,毛估估就是一万两千。

    12000个棉铃,多重呢?

    船里现成有一大包样品。不过没有秤。到了周浦镇,借杆秤,称出一斤,然后数数有多少个棉铃,反推就行了。

    林玉婵列出最后一个待解的式子,双手背脑后,舒舒服服往后一靠,在红姑念姑敬佩的眼神中,闭眼打呵欠。

    也就是高考数学一个填空题的难度。还难得住她?

    ……………………………………

    到了周浦镇,借来秤,算出来,郑观应看好的棉田,平均一个棉铃重量一钱三分,也就是大约五克。

    反推亩产,12000个棉铃,整整六十斤。

    林玉婵一愣。工头没说谎?

    红姑马上提示:“棉花收获以后,过秤时,还要扣掉水分杂质的。广东一般是扣一成。遇上奸商盘剥,扣两成的都有。今日这棉花摘得早,露水重,晾几日可能还会轻呢。”

    林玉婵点头。郑观应有多奸她不知道,反正不是冤大头。那就算水杂扣一成五吧。

    综上,郑观应的棉田,估算亩产51斤。

    进入周浦镇乡下,林玉婵三人组故技重施,花钱买了点情报,然后分头去田地,取样测量。

    跑得腿酸,太阳把后脖子晒得发烫,结果大失所望。

    尽管还是粗略计算,但大多数棉田,不论是亩产还是棉铃重量,都比不上郑观应抢订的那一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