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朝的科举和秦门在现代所学的一样, 都是三年举行一次,但姜朝这个架空朝代的科举的整体流程比起秦门在自己时代所知晓的要显得简单很多。
考试总共分三场,第一场在地方上考, 叫解试, 考考生的基础,第二场让通过解试的考生们都到都城来考,由礼部统一命卷批卷,叫省试,最后一场则在皇宫内考,由皇帝出题并主持排名, 叫殿试。
流程简单但题目却十分刁钻,并且因为他们姜朝的圣人陛下是猎户出身, 在打天下的阶段也没读过几本书, 出题的时候就格外的天马行空, 一点也不按照传统科举考试的“考纲”来,据说上次科举殿试,人家直接从案台上拿起一本奏折就当做考题,要考生们看完后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 惊呆了当时陪在他身边的若干大臣。
而圣人的这一做法也导致姜朝的科举考试出题越来越灵活随性,除了地方上的考试还比较传统按照考纲来之外,到了第二阶段的省试, 考官也不按照“考纲”出题了, 考生也不按照“模板”答题了, 双方一起放飞自我_(:з」∠)_
这种兼具传统与创新的考试模式造成的就是两个现象——
其一,是一到科举年,都城就陷入了人口大爆炸时期,导致都城的物价大幅度上涨。
整整两场科举考试都是在都城举行, 加上考虑到古代交通的不便利,为了不错过三年一次的考试,很多考生都是提前三个月甚至提前半年时间就从家乡出发,就为了能早一点来到都城,不错过科举考试。
于是刚过完年、才出了正月,参加这一年秋天举办的省考的考生们就陆陆续续抵达了都城,认亲的认亲、租房子的租房子、住客栈的住客栈,以至于秦门在今年年初就被告知今年的铺子和后面院子的租金都要涨。
这是一个令人肉痛的消息。
但伴随着这个消息一起到来的还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今年恰逢科举年,各地士子齐聚都城,根据往年的数据,今年都城的士子,每十个人里面就能有三个。但因为这六年来两届科考的省试和殿试考题都过于灵活,不再拘泥于四书+五经,考官们全凭自己的喜好出题,考生也笑称自己怕是只能全凭运气答题……”
过年后的第一次晋江文学城高层会议上,出版社、艺人部、杂志社之中的骨干成员纷纷参与,大家此刻正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听秦门为接下来这一年定下一个大致的目标和方向,并开始思考这一年要做的事情。
——凡事在做之前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和可以实施的计划,这是秦门从现代带过来并希望手下人能够培养好的一种习惯。
介绍完众人都知道的大背景,秦门开始引导大家对市场做出预测和简单判断:
“……如此一来,考生们会选择在考前潜心学习认真看书的可能性就降低,而选择在都城寻找一份可以赚钱的工作用以赚日常生活费和返乡的路费、以及选择尽情在都城里玩乐的几率就必定要增大。”
他放下手中那几张记录着他从端王小世子那里问来的都城人口数和今年科举考试参加士子人数的纸,用鼓励的目光看向他的伙伴们。
“一群读书人,能够在都城找到的临时工作能有哪些?”
抄书、做账房、去各府里给各位小郎君小娘子当开蒙先生……
还有呢?
“还可以当供稿人!”杂志社的编辑们眼前一亮,双手紧握,跃跃欲试。
“那么一群文人墨客,在都城又能够玩些什么呢?”
参加科举的考生都抱着高中入朝为官的心思,自然要重视自己的名声——那他们就不可能去妓院赌坊。
不去那里,剩下的不就那么几个去处吗?
“届时,酒楼里会坐满了来听说书的文人,书斋里会出现一堆来买话本杂志的学子,大街小巷都会充斥着这群人的身影,而诸君,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去到我们合作的酒楼听我们的艺人讲我们的故事!让他们心甘情愿去书斋买我们的话本和我们的杂志!”
秦门故意在“我们的”三个字上面加了重音,在场所有人瞬间明白了他言语里的暗示。
他们仿佛想到了什么,一群人眼中冒火,牙齿上下磨得嘎吱响,一脸气愤和破釜沉舟的模样。
而他们之所以会是这样一种表情,是因为如今的市场已经不是晋江文学城一家独大的局面了,如今的晋江文学城已经拥有了几个厉害的竞争对手。
……
……
秦门利用说书人、供稿人和杂志循环合作以牟利,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一条全新的致富之路,一跃成为了都城的名人。
一开始,晋江文学城的小打小闹显然没有被都城上下的商人们放在眼里,但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在都城站稳脚跟的它俨然已经成为了商人眼中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
有的商人选择了与秦门合作一起赚钱,互利互惠,当然也有的商人觉得自己有资本有关系,连一个十几岁的黄毛小子都能成功,那经验丰富如他们,完全可以独立赚这笔钱。
于是他们便仿照晋江文学城的模式开了一家全新的文学城。
有这种想法的商人不在少数,所以就在去年,都城里陆陆续续出现了五六家与晋江文学城类似的“文学城”,他们学着晋江的运营模式,也在都城招兵买马,招说书人、招供稿人、找书斋合作印刷出话本,并学着秦门的手段通过给商家宣传新品的方式收广告费。
市场就这么大,突然间冒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