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番外一 古代世界后续(下)(第1/3页)
短暂的惊愕后,双方唇角皆洋溢起微笑,说:“巧”。
打完招呼谢栩走到一旁,让出位置,他明白宋致的意思。
宋致是特意下山的,下午他与学子们授完课后,听门人讲曾有两位外宾路过书院,问起打扮推断是顾莘莘与谢栩,宋致便下了山寻找,果真被他遇到。
多年以前,谢氏夫妇离开大陈回归隐南疆时,离京那日,他们没有与京中人过多告别,只低调离开。而宋致曾站在高高的城墙上,默默目送他们远去的身影。
那次为了抗拒离别的惆怅,他们不曾开口告别,这一次,时隔多年他们又重逢。
顾莘莘与宋致对视,这一眼,想起多年前在京都的日子。
算一算,已是十余载过去,可时光并未在彼此身上留下痕迹,他一如既往一身青衫,温文清隽,笑容款款,而她依旧明眸皓齿,语笑阑珊。唯一变化是彼此眼神更温柔平和,是岁月赋予的厚重与沉淀。
良久他说:“这些年总想着要再见你一面。”
她点头,笑:“我也是。”
彼此的情感已无关风月,但曾经有过的羁绊,当年的匆匆离别像是人生某段经历戛然而止,人生再度重逢总算是有个交代。
彼此寒暄着,问候近年的经历,都希望对方过得好。
短暂相逢终有告别时。
两人说完了话,离别时,宋致最后冲顾莘莘笑了笑,说了一句:“谢谢你。”
“谢谢你当年的话,那会我人生最黑暗之时,我认为自己一无所有了,你却说,不要放弃自己,未来会拥有更多。”
顾莘莘默然,当年宋家血脉的真相捅穿,宋青山将宋夫人虐待致死,宋致被囚禁地牢,险些活活饿死,后来宋青山自杀,宋致的血脉生父,大陈天子也因内疚发病而亡,死前更将混乱的政治朝堂及未来的大陈命运全交给宋致……至亲皆死,身份窘迫,未来不明,曾以为自己是世间最幸福之人的宋致一夜之间失去一切,又背上沉重一切。
他曾绝望对顾莘莘说他一无所有,顾莘莘抚慰他不要放弃,现在的失去不代表未来的彻底否决。
果然,他重新站起,振作奋发。抛去昔日的黑暗,迎来人生新的光亮。
踏着命运的枷锁而出,他用心底的至善及对大陈的肩负感,沐光而行,一路奋进一路收获,名利,声望,赞誉,尊敬他的大陈王室,拥戴他的门生……当然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找回了自我。
不再是宫殿里被仇恨蒙蔽双眼,被孤独吞噬的绝望,他又回到了顾莘莘最初所见,风光霁月,仁爱坦荡,愿为国为民奉献一腔热血的至纯。
他的内心曾经历过血色与黑暗,可他的本真,抛去阴影雾霾,仍那样可贵。
晚风渐起,吹起彼此衣衫。
彼此脚步分离前,宋致目光望向谢栩那端,轻道:“他如今待你很好,我也就放心了。”
顾莘莘谢过他关心,向前走了几步,忽然又一回头看宋致,眼神俏皮:“你也找一个吧,虽说一个人也能活得精彩,但多个人陪总是好的。”
宋致一笑。
与宋致告别,翌日夫妻俩离开小镇,向下一个目标出发。
下一个目的地,蒙城,是专门去的,为了看另一个老朋友。
凌封。
青春年少的另一个重要伙伴。
凌封年轻时看似是个肆意公子,纨绔豪少,实际骨子里盈满爱国护民的情怀。
过去他早就想从军,奈何大长公主年事已高,身体有恙,为尽孝凌封一直没离开京城,哪怕领值也是在皇城禁卫军营。
几年前大长公主终于仙去,凌封总算能够一展所长。
他离开京都,自行请愿来蒙城戍守。
蒙城也是大陈的要塞之地,东接柔然,西接突厥,附近还徘徊着一些其他草原部落。
这些年,大陈与各邻国间外交关系和睦,柔然忽利王子早就结束了质子生涯,回国接替他的柔然王位,不知他在京中浪荡的几年,有没有真正追求到几个京都名门贵女,过去嗜好的野兽狼群还养不养?总之他回国接任王位后维持着与大陈友好的关系,双方还有贸易来往。
至于突厥,大陈数年前曾在突厥内战中帮助过新任突厥王上位,新突厥王感恩戴德,是以近些年突厥与大陈的关系同样良好。
唯一变数便是草原上流动的小部落,眼红大陈富庶,在蒙城附近不时骚扰一番,成为大陈安定下的局部小忧患。
凌封便是基于此自请蒙城镇守的。
谢氏夫妻赶到蒙城时,记忆里京都潇洒快意的小爵爷,虽依旧眼神桀骜不羁,但身着铠甲手持缨枪,面容被边关风沙磨砺,已然有了戍边将军的坚毅凛然。
这些年宋家这对表兄弟,兄长宋致在大陈内部弹精竭虑辅政为国,表弟则在边关坚定镇守,一内一外,令人钦佩。
老友见面,喜悦无比,这一晚双方把酒言欢。
一边喝一边聊过往,凌封过去对顾莘莘未选择自家表哥而抱屈,但眼下看顾莘莘与谢栩伉俪情深,又为她高兴。
反观凌封,这些年建功立业,感情上却颇不顺坦。
凌封年轻时玩世不恭,对女色不甚在意,感情上仍是正常男人,没像旁的公子哥娶妻妾,是怕屋里有束缚,直到大长公主去世前不放心给他指了一门婚事,是京里的某个贵女。
彼时凌封谈不上喜欢,但门当户对,加之女子温柔娴熟,便答应了婚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