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才女配觉醒后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二十三章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第2/2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以防被说你只会模仿,撇开乐团和指挥的风格,按照你自己的理解重新演奏一遍这首曲子试试。”

    将小提琴置于腿上,闻言,严建元抬眸。

    姜扶瑶……

    也证明给我看,你如今是否还有被已经成为乐团首席的我视为对手的资格。

    其他乐手皆沉默。

    他们没看过面试视频,也想亲耳确认姜扶瑶是不是真的有进小提琴第一声部的水平。

    不然,为什么闫老师和首席都这般偏向她?

    他们看着姜扶瑶。

    姜扶瑶也看着他们。

    视线在面前乐团近百人身上扫过,又落在两个跟拍摄影师手中的黑洞机器上。

    总归闫同贺的话本就是姜扶瑶的打算,她点点头,应了下。

    深吸一口气,眼眸闭合,手臂轻抬,琴声幽幽传出。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是柴可夫斯基的“绝唱”。指挥首演9天后,他便撒手于人世。

    这是首“安魂曲”,也可以说“追思曲”、“慰灵曲”,是一种特殊的弥撒曲,在天主教悼念死者的祭奠仪式中演唱。

    但比起创作背景与类型,这首曲子本身才是最震撼人心的存在。

    而姜扶的演奏更是让他们毛骨悚然,鸡皮疙瘩起了一身。

    空虚的重音作因,慢板第一乐章缓缓延出,叹息般的旋律渐渐营造出令人不安的沉郁氛围,哀婉美丽,谜一样的结尾带出快板第二乐章,三部曲式的结构将主题往返,温柔的旋律有几分安宁。

    第三乐章是复合节奏的活泼快板,第一主题谐谑曲轻快得宛若意大利民族舞曲,第二主题则战斗般悲壮,谐谑曲再次出现时,主题便达到高.潮,片段不断堆积、强烈。

    晦暗、闷郁的终曲凄凉到来,色彩褪去,绝望与暗淡构成这个乐章。悲剧的结局无可避免,葬礼般的旋律在森然凄寂中渐完。

    正好推到特写的摄影看着手中镜头愣了下。

    那滴晶莹……

    是眼泪?

    正如一棵树上找不到形状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一千人中很难找到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的两个“哈姆雷特”。

    交响乐版本有不同指挥的区别,同首乐曲的不同独奏者也有截然不同的情绪表达。

    音乐是最“透明”的,乐手的心根本无处掩藏。

    姜扶瑶是死过一次的人。

    别的不提,但关于从希望到死亡,她比这个世上的任何人都懂。

    安魂曲,安抚逝者灵魂的曲子,有谁能比“逝者”更清楚如何安抚自己?

    读书时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天真少女,在剧情的影响下,逐渐沦落至缠绵病榻却无人疼的境地……再到如今重拾小提琴,甚至能为心爱的古典乐进入人们眼帘贡献自己一份力……

    她经历了太多,无人能倾诉,无人能分担。

    从始至终,她只有自己。

    面试时,闫同贺就因着姜扶瑶比在校时高了不只一星半点的水平认定她这些年吃了很多苦。

    但当他听了姜扶瑶自己理解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整个人登时大恸。

    到底是遭遇了什么,这个孩子才会连死亡都看透!

    娱乐圈,当真满目都是“吃人”二字!

    魔都爱乐乐团刚刚成立,乐手们虽水平不错,但也都是些年轻人。

    他们能演奏任何一首世界名曲,也有信心能将之演奏得不错,包括这首《第六交响曲》。

    但这个“不错”仅限于他们听了姜扶瑶演奏的版本之前。

    苦闷、沉郁、凄悲、焦寂……

    太多太多的情绪尽糅在琴弓的每一次拉动与琴弦的每一次按下之中。

    而后又零落成泥,归于虚无——“死亡”。

    如果说听她与首席第一遍合奏时他们还有心思判断她的水平高低,带了些居高临下的审视。

    那么这一遍,他们就只有沉浸与灵魂深处都在颤栗的震撼。

    名曲之所以为名曲,便是因为足够经典与触动人心。

    但再经典的名曲,也需要演奏者来表达。

    人们在琴房听到一个孩子演奏《命运交响曲》时情绪毫无波动,甚至还能和别的家长聊几句“你家孩子学几年琴了?在哪儿上学啊?”,却又在音乐厅听到专业交响乐团演奏的版本时深深为之震动,感慨命运的无常与艰难。

    因为二者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一如他们与姜扶瑶。

    他们只是“演奏”。

    姜扶瑶是“演绎”。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