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的事情并没有给叶家造成什么影响, 毕竟已经没有关系了,去,也只是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情。
如今事情已经解决, 孙燕离开了北城村, 而郑老太家也恢复了和平, 仿佛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一般。
北城村距离县城太远,村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张老三家的牛车,和队里的两头老黄牛, 队里的牛一般室友交公粮时才会使用,毕竟这是集体资产,村里人要想走出北城村,除了靠张老三的牛车, 就是自己靠两条腿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炎热的暑假就要过去哦,新的学期也要开始了, 这一学期,叶娇娇升为二年级了,叶小江、叶大河升为初三,至于叶大海、叶小海、叶大江三兄弟, 和大队长家的叶大洋两兄弟一起被送到县城高中去上学了。
一星期上五天课, 周末休息两天回家,平时都住在学校,费用什么的都交齐了。
给几兄弟带好一周的粮食交到学校食堂,然后就是带些腌制的腌菜啊,辣椒酱之类的易保存的食物,这些可都是要在学校吃一礼拜的。
为了让孩子们能更有营养,刘老太还专门的给辣酱里放了些猪肉, 吃起来可香了,几兄弟乐的合不融嘴。
开学一大早,几个孩子就要一起被送走了,叶保国站在牛车前对着孩子们说道“让你们去县城是让你们去读书的,村里多少孩子没有这个机会读书,但是你们有,我希望你们能珍惜,多读书,外面的事情少管。”
现在县城里学生还是闹得厉害,他就怕自家这几个小辈被人忽悠,头脑一热就干什么不好的事情。
“知道了,爷爷。”
“知道,爷爷。”
几个孩子们异口同声说道,他们是去读书的,这个他们一直清楚。
“好,都是好孩子,在学校不要惹事,但也不要一味的忍让,只要你问心无愧就不怕,天大的事,爷爷和你们爸爸都站在你们后背。”叶保国也怕孙子们到了学校被欺负,毕竟县城的孩子还是很嫌弃这些乡下的孩子的。
“嗯。”
“嗯。”几兄弟重重的点头,他们不是一个人,他们背后站着的都是最亲最亲的人。
该叮嘱的都一一说完,几个孩子们仿佛出战的战士,昂首挺胸的坐上牛车,挥手告别,接下去的一礼拜,将是他们第一次独立的生活,他们会过好的。
事实证明,几个孩子确实不错,懂得互帮互助,虽然没有全部分在一个班级,但至少每天都还能见面,他们已经适应了县城高中的生活。
而叶娇娇依然在村里的小学读书,身边有好闺蜜叶玲玲,班里的小对头苏月如和她的小跟班苏晚。
1968年下半年,我们伟大的xx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山的运动开始了大规模的展开。
上山下乡的活动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经有了,只是那时候都是自愿参加。
如今城里资源匮乏,供应不足,为了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现在号召每家每户合适的人员都下放到各个大队村乡去。
就在今天一大早,北城村的大队长叶建东就被叫去了县城办公室,这还是县里的人挨个乡村派人骑自行车来通知的,谁让现在人们普遍偏穷,用不起电话呢。
叶建东收拾一番,坐着来人的自行车一路颠簸的前往县政府办公大楼,到达时发现已经有很多村的大队长都来了。
同在一个职位,叶建东自然也是认识不少大队长的。
“哎,老李,咋回事啊,一大早叫我们来。”这边叶建东就搭上了一个相熟的大队长问道。
“不知道,反正不会有啥好事。”李大队长摇了摇头,县政府这次这么大规模的让各个村来人,估摸着有什么统一需要他们的事情。
“听说好像是要有什么知青上山下乡了,估摸着咱这也有。”
“啊,知青啊……”
“知青啊,原先我大队那里就有十几年前下来的知青,不过大部分都想办法回城,就几个在我们那边结婚了,就彻底留下来了。”
“真的是知青啊,那还不得吃我们的粮食啊。”
“人家不干活啊,知青也是和我们一样下地干活挣工分换取粮食的。”
正当十几个大队长交头接耳的时候,县书记终于姗姗来迟了。
“静一静,静一静,听我说。”书记咳嗽一声,开始说道“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将会有一批知识青年下放但我们县城,再由县城分配到各个村子去,相信有些村子,还有几个早先的知青还在,这件事也不算头一回了,这次也就是叫你们来说这件事的。”
“啊……”
“这……”
大队长们始料未及,十几年前确实有知青自愿下乡,后来大部分都回去了,只有少数人在下乡的村子结婚生子就留在了当地。
不过知青一般不好管理,口粮还是从村里出的,这些城里娃又干不了什么事,还要分口粮,他们多吃一口,村里人就要少吃一口了。
“那他们和我们干一样的活吗?”一个大队长问道。
“当然了,这些知青都是到农村建设的,大家一定要好好管理,让他们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更好的报效国家。”
“每个村分几个知青啊?”有大队长问了。
“这是全国的活动,分到咱们县城的少说也有百八十个的,条件好的村子就多担待些,条件差的村子就少些,具体分配等人过来再说。”书记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