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他就堆起笑容拿着自家店里的东西出门同那些马车夫套近乎,了解是哪些人家。
楼下杭大同马车夫们唠嗑,楼上施星语站出来主持大局。
施星语先说程家少夫郎是青黛楼的东家,他怀孕不方便出面就他厚着脸皮来同大家说说话。
这别出心裁的茶楼叫青黛楼,大家进门都看到了招牌,从今天起开业招待客人,只让夫郎哥儿进门,汉子来了还请回。
另外,他们几人借青黛楼成立了青黛出版社,出版这个两个字眼新奇,别人没听说过,不妨碍他们大概理解这大概是个什么意思。
大家互相都认识,第一天开业请来的哥儿都不是不懂装懂的,搞不太明白问问清楚就行:“语哥儿,你说的青黛出版社是个什么意思?”
因着程家和县令有姻亲关系,县里对林家的印象也很好,县令的大孙子西门羽同程鸾景一起来了。
西门羽今年十二岁,受家里人影响喜欢看书,又最喜欢读诗写诗,听到青黛出版社这个名字就莫名喜欢,竖起耳朵嶼汐團隊整理,敬請關注。听施星语解释。
大家都想知道,施星语自然不会吊大家胃口,青黛出版社是什么意思,以后会做什么说了出来。
原来这个茶楼不仅是喝茶,还可以是大家讨论诗作、结交笔友的地方。
平日里茶楼开门招待客人,还会不定期举办诗会、词会、文会、乐会等,举办各种聚会时得凭请帖入内。
每一次会场的主题都不一样,大家收到请帖后根据主题准备诗、词、文、乐等,到时众人推举出最好的可以将作品挂在青黛楼里供大家品读,每一次会上的优秀作品青黛楼负责收集起来,攒够了就出一本《青黛集》。
邀请过来的哥儿一个个都露出高兴的样子,他们识字,或喜欢诗、或喜欢词、或喜欢文、或喜欢乐,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擅长的,发自内心觉得青黛楼好。
说道这里,施星语抛出一个大消息:“今天开业,青黛楼举办第一场诗会,主题为桃花诗会。”
“不是说会给帖子提前告知吗?这次没有做好准备,如何能够做出让大家满意的诗作。”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是西门羽,他表情紧张。
除了特殊时候临时发挥能写出好诗,大多数时候他们这些哥儿写诗得靠打磨,逐字逐句地看有没有更好的词。
除了西门羽,另外有些喜欢诗词的哥儿也不依。
施星语不慌不忙地说:“西门公子别急,先品尝一下咱们青黛楼的桃花酿,说不定灵感就来了。第一次举办诗会不论高低,只要大家愿意写,青黛出版社就给大家出版《青黛集》。”
施星语话音落下,在旁边等着服侍客人的哥儿端着盘子款款走上前,在每位客人桌前放下一小杯酒。
这些哥儿的衣服绿底上绣着桃花枝和桃花、桃花瓣,走动间似乎看到了桃花飘落的场景。
酒杯同样精致,杯子外面是白底,描的粉花瓣红花蕊栩栩如生,里面装着浅红色的酒液,闻着有股淡淡的桃花香。
上了桃花酿,还上来了三种桃花点心,一种是景国传统的桃花糕,绵软细腻入口即化。
第二种是桃花冻,和钵仔糕有点像却又不一样,每个桃花冻只有一指厚、婴儿拳头大小,中间摆放了一朵新鲜的桃花,装在小圆盘子里晶莹剔透的,看上去真像是把桃花冻了起来,大家都舍不得吃。
第三种是桃花饼,用冰皮月饼的做法做皮,里面是杨雨生研究出来的桃花酱,做成桃花瓣的形状很小很精致,在盘子里摆成花,外皮入口软糯弹牙,馅料甜而不腻。
上来的酒和点心吸引了部分人的注意,桃花酿酒味很淡,回味甘甜不涩口,照林夏至说与其当成酒还不如看作饮料。
至于两种大家没吃过的桃花点心,激起了在座哥儿的爱怜之心,无外乎就是因为太好看了。
再好看也是点心,青黛出版社的几位元老分开坐在开场的人群中,率先拿起勺子品尝美味,最好看的桃花冻决计不能放过,下次再做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旁边舍不得吃的哥儿问祝琏安:“好吃吗?”
祝琏安仿佛听到了咽口水的声音,假装毫无所觉地看了他一眼:“当然不错,珏哥儿吃一口就知道了。”
吃一口就停不下来,每个人每种点心就一小碟,数量少几口就能吃完,于是新奇的桃花冻和桃花饼被吃光,只有桃花糕有些剩余。
对诗会最着急的西门羽都安静下来尝糕点,等着听施星语说下面的话。
看大家吃差不多了,施星语站起来继续说:“还是我厚着脸皮出来抛砖引玉,程家夏哥哥说他以前在一本古籍上看到过一首诗很适合今天的诗会,只是古籍太过破旧后面的已经看不着,我把前面的读出来大家品品。”
林夏至说的残诗其实是唐伯虎的《桃花庵歌》,上辈子他看周星星演的《唐伯虎点秋香》记住了前面几句。
施星语轻轻咳嗽两声:“此诗名为<桃花庵歌>,作者不详。”
施星语的语速不快不慢,有种轻快又有种失落在里面,他觉得此诗大气逍遥,有一种轻松自在蕴含在里面,又因为不知道后面的诗句而失落。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嗯?没了!”西门羽正闭眼品味这首诗,骤然没了就像一个久饿之人闻到饭菜香却吃不到饭菜,让人抓心抓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