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孩子们,郑夫子想着他刚来的时候听说过林家的情况,以前林家的人除了林承祖这个长子认识几个字,别的人都大字不识一个,后来在林夏至的强烈要求下,林家所有人都开始跟着林承宗读书识字,现在就连林家最憨实的林虎子都差不多把所有的字都认完了,还时不时拿着农书来找他请教问题。
这让郑夫子想,其实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不认识字并不是他们笨,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学,林家的人会读书识字之后,整家人的精神气和这些不识字的村民都不一样。
郑夫子真心感谢林家村的人,他想着为村里做点事。既然林夏至可以让家里的大人跟着当初的林承宗一起读书识字,那他是不是也可以在林家村这样做,既能够鼓励学生识字,又能够让村里人跟着改变。
里正家两个孩子现在都在县城学院读书,他没有第一时间知道郑夫子这个安排。
当他从别的村民口中知道之后,同几位族老商量了起来:“五叔公,当初您就希望村里能够更多读书人,现在郑夫子的做法虽然不能让村里出现更多读书人,但是可以让大家识字,您怎么看?”
林五叔公用他的烟斗敲了敲桌面:“那还用说,当然是支持郑夫子,你去看看识字的人和不识字的人,哪个更有精神气?谁走在外面腰板更直?不用眼睛看都知道。”
林四叔公说:“嗯,就拿林家来说,我听说好像虎小子最近忙着写什么东西,据说是要给夏哥儿用的,虎子这么憨的家伙现在都能写东西了,也不像以前那样容易被林三那个不着相的夫郎压着,就是读书的好处。”
“我也觉得可行,多读书会算账总归不是件坏事,夏哥儿不是说让咱们村的汉子愿意出去做小生意的都出去做生意吗,要是不认识几个字被人骗了那就闹笑话了,况且算数也很重要,做生意的人不仅要自己心里有杆秤,还得有算盘才行。”林六叔公慢慢地说。
“现在祠堂里不是有不少银子吗,咱们就拿出一点买种子作为奖励,郑夫子给孩子们发奖励,咱们给大人发奖励。”林二叔公直接拍板。
要动用祠堂的银子,自然需要全村人开大会,听说读书识字之后能够得种子,大部分人心里都有些打鼓,他们很想要银子,可是他们年龄这么大了,能够记住几个字。
看出了大家心里的顾虑,里正鼓励大家:“咱们不要求大家在很短时间里记住多少字,就算咱们一天只记得住两个字,一个月就是六十个字,一本《千字文》的四分之一是二百五十个字,只需要四个月就能记住,一年就能记下来一整本《千字文》,奖励价值一两银子的种子,只需要每天晚上吃饭的时候花一点时间,难道大家做不到吗?”
最终的结果是大部分人被里正和几位族老说服。
一下子那些在学堂读书的孩子们成了香饽饽,要是自家没有在学堂读书的孩子,那就得拿吃的玩的贿赂别的人家的孩子,让他们教自己识字。
同时,孩子们也在挑选他们觉得更聪明的大人,毕竟先教会人认字之后就能得小册子,万一教的人特别愚笨,那他何年何月才能拿到奖励小册子。
林家村突然掀起了一股识字的潮流,最调皮的学生都开始追着夫子请教书本上的字,因为他们的家人以前所未为的热情催促他们好好识字,这些调皮捣蛋的家伙不敢不从。
村里的大人们在路上、田间、院门碰到了,闲聊的话从你家今天吃什么变成了你今天认识了几个字。
村民在成功认识了几个字之后,发现他们其实不是笨到一个字都不认识,他们也是可以的,很多村民以前微微佝偻的背一下就挺直了。
之前夫郎之间因为一些小矛盾小摩擦争吵,现在大家自诩读书人,都不再做那种有失风度的事情,整个村子的风气变得越来越好。
当然,短短几天肯定不能大家有特别大的变化,甚至因为村民们刻意模仿读书人的举动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但是里正和族老们相信,只要村里人能够将读书识字的行为坚持下去,一定能够长久地影响村里的下一代,这些上蹿下跳的孩子中说不定能够多考中几个秀才、举人。
林夏至的孕吐反应除了那天在飘香十里闻到了血腥味非常严重之外,其它时候其实都没什么,只是程夫郎一直不放心他出门。
在程家养了一段时间之后,程夫郎终于允许林夏至在程闻柳的陪同下回一趟林家村。
李秀和杨雨生两人在江宁县也住了一段时间,他们看林夏至情况挺稳定的,在县城住着没有林家村舒服,他们也准备和林夏至一起回去。
因为带着两个小婴儿,光是他们两的行李就收拾一大车出来,还有李秀和杨雨生两人的,也收拾了两个箱笼,林夏至等他们都等了半个多时辰,差点都准备和程闻柳先走了。
回到村子之后,在路边上林夏至听到了三四个五十来岁的老头、老么在嘴里念叨着“人之初,性本善”,心里好奇,大家什么时候对读书有这么大的热情了?
不只是这些老头老么,连有些在田里劳作的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这片田里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另一个人很快接上:“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旁边那块田的人跟着:“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哎呀,我想不起来下一句了,你们等等,我再想想。”也有人在一旁抓耳挠腮。
……
等回到林家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送回来的二十套启蒙书起了作用,本来他是给孩子们看得,结果被郑夫子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