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猫系反派的日常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88章 红妆素裹(11)(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圆月高挂于天际,云层淡淡,如烟雾缭绕。地上铺了浅浅的白色,像冬日里细细的雪。只是现在才七月份,离冬天远得很。

    温暖的夜风一吹,冷谲的气氛散去,对面站着的又是熟人,徐蛰有些困了。

    就算他再困,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

    “薛冰和江轻霞是你杀的。”

    “是。”

    “为什么?”

    原来的剧情里,叶孤城杀死公孙大娘,伪装成自尽的样子,是为了把泥人张、张英凤等人的死嫁祸到公孙大娘身上。

    公孙大娘也是惨,就因为武功高,就因为有污点,先是被金九龄嫁祸,给绣花大盗背锅,接着又要替叶孤城背锅。

    不过这回叶孤城还没来得及杀那些人,甚至没有展开复国的计划,为什么要和红鞋子过不去?

    叶孤城冷冷道:“斩草除根。”

    红鞋子和白云城是对立的吗?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剧情叶孤城没干过这种事儿啊。

    徐蛰后知后觉地想起来,公孙大娘和上官飞燕都是死在公子羽的算计下,在叶孤城心里,他就是公子羽。

    “何必呢?”就连徐蛰自己都没考虑过,叶孤城这样一个人,何必为这种小事杀这么多人?

    叶孤城道:“此事非同小可,不容半点马虎。”造反的事确实关系重大,稍有不慎不只会丢掉性命,还连累族人。但是红鞋子和叶孤城并没有什么关系,徐蛰已经明确说明,不愿参与谋反之事,叶孤城也答应了,就算红鞋子的首领要给公孙大娘报仇,也是冲着徐蛰来,跟叶孤城关系不大。

    所以……这是叶孤城特有的亲情表现方式?

    徐蛰没再劝他,他觉得自己应该说一声谢谢,叶孤城又好像不太想让他参与进来的样子,这个时候道谢不太合适。

    叶孤城没给徐蛰留太多考虑的时间,他道:“你想让欧阳情活?”

    徐蛰说,“欧阳情没有给公孙大娘报仇的心思。”

    “你错了。红鞋子众人姊妹情深,除了早已背叛的二娘,无论哪一个,心里都记挂着公孙大娘。如今没人给她复仇,也不过是因为凶手尚未查明。”叶孤城说,“你不想让欧阳情死?”

    徐蛰道,“我只是觉得没必要。”

    叶孤城道:“有件事情,我疑惑很久了。”

    徐蛰:“什么事?”

    叶孤城说:“为什么要放弃计划?明明陆小凤不是你的对手,哪怕加上花满楼,依然有胜算。”

    说到这个徐蛰可就来劲了。

    公子羽的心理路程他太熟悉了,就算隔了许多年,徐蛰也能很快进入角色。只是东方不败的壳子和设定略微限制他的发挥。

    比如说公子羽钻研筹谋了这么久,头发都白了,东方不败就没白,而且看起来很年轻,一点衰老的迹象都没有。

    徐蛰稳住心神,“你不累么?”

    叶孤城疑惑地看着他。

    徐蛰道:“人这一生太短了,连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不了,怎能再分出精力和时间,浪费在其他事上?况且……权力这东西,真那么容易拥有?我已经算计了太久,我拥有的东西,哪怕倾尽旁人的一生,都未必能得到。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真要成功了,下半生都不得安稳,何必自寻烦恼。

    “正是因为想通了这一点,我才在最后关头放弃。也想奉劝你一句,你最好想清楚自己因何而生,因何而活。你所作的事情,与我当初完全不同,一旦开始便无法放手。若及时放弃,你依然是与西门吹雪齐名的绝顶剑客。”

    叶孤城说,“我早已考虑地清清楚楚。”

    徐蛰觉得,叶孤城应该不会愿意走那条艰难险阻且不讨好的路,没想到劝了两次都没劝动他。

    他沉默了一下,才道,“是因为先祖意愿?”

    叶孤城颔首。

    徐蛰嗤笑,“不知这是哪位先人的心愿,竟能带着整个叶氏自取灭亡?若我许愿,叶氏必出一位绝顶杀手,岂不是子孙后代,会举全族之力,将他们培养成杀手?”

    叶孤城道:“大不敬。”

    徐蛰说,“难道我的话没有道理?”

    叶孤城沉默。

    徐蛰说:“你何必为了他人的心愿,搭上自己一生?那人除了与你血脉相连,甚至连面都没见过,你又怎知他是何人?”

    叶孤城道:“叶氏乃前朝后裔,夺回江山自在情理之中。”

    他非要这么想,徐蛰再劝也劝不动,除非他祖宗亲自过来劝……徐蛰忽然想起来,“前朝乃是蒙古人当政,再往前是宋,哪一族皇家姓叶?”

    “你不知道?”叶孤城倒是没有怀疑,在他的记忆里,堂弟跟着那位叔父在外面长大,叔父没有告诉他也很正常。就像叶孤鸿,自幼跟着叶凌风,后来叶凌风死了,教导他的人就换成了叶凌风的结义兄弟。

    叶孤鸿和武当派走得近,与白云城的往来倒是不多。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如此崇拜西门吹雪,而不是与他关系更近的堂兄。

    “叶氏一族原姓李,乃是唐昭宗十六子,颖王李禔一脉。朱温杀害昭宗皇帝,昭宣帝继位,手中并无实权,实则身为朱温手中的傀儡。先祖观察入微,料到祸事将近,便进宫同昭宣帝商议。

    “昭宣帝无法离去,只能集全部之力送他离宫躲避祸事,从此化名李璟,自称为岳王,后来又改名为李一郎,生有昌公、晃公,两位先人子嗣昌荣,晃公第三子李态又有十二个孩子,其中九子李盖的孙子在宋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