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八零给七个大佬当妈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9章 拓展的人脉(第1/4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这样严肃的会议, 绝大多数人都提早来了, 很快大礼堂里就乌泱泱一大堆人。

    时间到了后, 领导们也准时地出现在了现场。

    “今天,把大家邀请过来, 要讨论的问题呢,就是我们教育政策的问题。欢迎各位积极表达看法, 多多建言献策, 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现在呢, 我们先请最早提出这个建议的苏采青同志, 来了吧?”

    突然被点了名, 苏采青忙站起来。

    “好, 来了就好, 请她先给大家阐述一下自己的意见。”

    领导没有废话两三个小时,就直接进入正题, 苏采青还有些没做好心理准备,幸好稿子是之前备好了的, 所以她意外之后, 很快就拿出稿子, 走上了前台。

    在她上台后,有一个秘书模样的人低声对她说:“请控制一下时间,大约十五分钟最好。”

    苏采青点了点头,站到了系着红布的麦克风前。

    大礼堂里是几百号人,加上台上的领导们,都盯着她, 苏采青却没怎么觉得紧张,她见过比这还大的场面呢。

    十五分钟,她手里的稿子是讲不完了,所以只能精简一些讲。

    “大家好,我是苏采青,很荣幸作为代表在此发言。我是教育政策改革的支持者,支持政府给予非本地户籍人员子女和适龄期儿童,和本地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接下来,我将从个人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国家与民族三个方面,来阐述原因和看法。”

    一个开头,就让许多人感觉到,苏采青不是什么普通的妇女,这一段话,完全表达了她说话的核心,这种抓重点又精简说话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对于个人来说,受教育权是一种基本权利,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则是一种希望。

    对于学校来说,这是一个吸纳更多优秀的生源的机会,而生源是一个学校发展提升的重要基础,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好学校拼命抢分数高的学生的原因,连清华北大都不能免俗。

    对于社会,长远来说,是一个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短期来看,则是稳定社会的一种方式。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力,孩子受教育的机会能吸引一些父母,而学校对孩子们的看管,则为父母们提供了劳动的时间。

    对国家民族来说,更是显而易见的好处极大。

    苏采青将这几条细细地分说了一番,到最后还剩一分钟的时候,她总结说:“我是一个母亲,也是一个姨妈和姑妈,我来自农村,所以我非常理解作为农村父母的心理。给家庭一个希望,他们就能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我们时常说,工农是一家,是亲兄弟,是一起干过革命一起浴血奋战过的好战友。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撇下农民兄弟,更不能将他们的孩子拒之于校园之外。这就是我的想法,谢谢大家。”

    苏采青走下台的时候,礼堂里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她实在是说的很好,台上的领导们,听到对社会和对经济发展的好处,就会心动;台下的教育界人士,听到优秀的生源和教育的发展,会大感认同;工人代表,会被勾出对农民兄弟的情谊……

    苏采青的精彩发言,算是博得了满堂彩,因为她特地照顾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心理,明白说什么,怎么说,才能够触动他们的心。

    接下来就是其他的人发言,当然支持者有,反对者也有。

    反对者无论说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说全国都没出现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会抢了本地孩子机会之类的,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不像苏采青,从个人到家国民族,都有所涉及,自然也就没有她那么具有说服力。

    这个会议,就是社会各界人士发表自己的看法,领导们不做评价,也不提出想法,所以开了几个小时的会以后,大家也不知道,上面的人是什么态度。

    不过,在会场坐几个小时,也是个难熬的事情。

    好不容易等到散会了,苏采青才松了口气。

    后面那些人的发言,她还真是没什么兴趣听,不是格局太小,就是有些缺乏常识之类的,果然是社会各界人士,什么样的人都有。

    蒋校长在门口等着苏采青,见她出来,就笑着说:“你讲的特别好,比后面其他人都讲得好。”

    苏采青笑了笑,说:“那是因为我准备的充分。这事儿我从年初就开始想了呢!”

    “那也很了不起了,这份心胸格局,可不是人人都有的。我看你稿子写了不少,好像还有些话没说?回头可以给我看看吗?”

    苏采青说:“当然,您能赏光指点,我求之不得呢!”

    两个人正说着,一个穿着蓝色中山装、戴着眼镜的人凑了过来,说:“冒昧打扰,请问是苏采青同志吗?”

    “是的。请问有什么事?”

    那人推了推眼镜,说:“你好,我是《吉阳日报》的编辑部主任黎阳,刚刚您的发言,真是让我印象深刻,非常有触动,我想问问你,我们可不可以刊登你的发言稿?”

    不仅是苏采青吃惊,蒋校长也十分意外,《吉阳日报》算是本地第一媒体了,能够在这上面登出文章,绝对是很难得的事情。

    苏采青有些犹疑:“可以吗?”

    蒋校长说:“当然可以了!这是个了不得的机会。要知道吉阳人都看日报,你的演讲稿一登出去,更多人都能明白你的意思,多好的事儿?”

    这倒是个很具有说服力的理由。

    苏采青没多纠结了,说:“可以,我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