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锁龙诀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二十三章 宝藏传说(第1/2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当我们回到旅店的时候,大家都起来了,正在餐厅用早点。我到了餐厅后,坐了下来。古嫣梦将饭菜推到我面前:“刚才敲你门,你不在,去哪里了?”

    我没有心情解释那么多了,何况现在一提到叶欣欣,我就觉得头疼,我问古嫣梦是否有救我的方法。她不敢肯定,说只是听古一指提到过,不知道是否真的管用,因为以前并没有人用过这个方法。

    但这种时候我愿意一试。来到这里后,我感到身体日渐沉重。初始我认为是大漠一行还没有缓过劲儿来,但是随后发现不是那么简单,这种感觉,更像是病体沉重的先兆,大去之期不远矣。

    古嫣梦见我这么执着,虽然心知我必然经历了一些变故,但是也不八卦打听,只是让我先把早饭吃了,然后一同去见古一指。我知道她的性格,不敢执拗,三两下风卷残云吃完了,一把拉起她:“赶紧走!”

    身后,我听到金锁问太乾:“他这是咋了,受啥刺激了?”

    太乾没有说话。

    来到了古一指的房间中,只见他正在倒立。这么大的年纪了还在坚持练功,大家惊诧不已。金锁依旧像往日一样不失时机地送上了马屁:“嘿,前辈好功夫!”

    古一指见我来了,双手一撑,翻过身来,拿起毛巾边擦着手边笑呵呵地问道:“怎么样,裴洋那边怎么说?”

    我略感意外,我这次去见裴洋十分突然,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他是怎么知道的?

    古一指挂好了毛巾:“你在这边没几个认识的人,有什么事情能让你这么着急呢?除了见裴洋。”说完,转身去倒水。

    我也不想磨叽了,开口问道:“前辈,我听小梦说,你有办法治好的我的病。”

    听闻我说这个,古一指倒水的动作停止了,愣了一下,然后才继续,最后将水杯递到我手里:“都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我不敢确定是否真的管用。唉……”

    金锁对于这样的事情最为关注,尤其喜欢听闻圈里以往的风云故事,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古一指摇摇手说:“那都是很早以前,过去的事情了,说起来,也是解放没多久。”接着,他无限感慨似的说道:“很多人说,江湖是一个体系,这种体系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有一定的规则来约束你。要我说呀,这江湖就是一个屠戮场,强者生存,弱者倒下。”

    尽管古一指的语气极缓,但我心知这是有关我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并不敢打断。

    当时古一指在西派声名鹊起,一连做了几桩大买卖。后来收到了消息,说是云南玉溪市下辖的江川县,有一个叫做千斤坡脚的地方。

    传闻,当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造反,随后被灭。吴三桂病死衡阳,其孙吴世璠在贵阳继位。其后,清军势如破竹。贵阳不保,吴世璠率部逃往昆明。到达昆明不久,清军杀至。吴世璠自感大势已去,便命令夏国相带人将吴氏一门毕生搜刮的财宝秘密转移,据说就是埋在了千斤坡脚。

    古一指收到了消息后,好比老猫闻到了鱼腥味,自然不会放过。不过他那时候并非自己单干,有两个搭档:一个是外号叫大缸子的东北人,三十多岁,比其他人年纪都要大,身材魁梧,说起话来瓮声瓮气:“这这到底有准儿没准儿啊,这夏国相是谁啊?”

    另一个外号小丸子,是个小矮胖子,一口地道的川普:“啥子你都不晓得,这个夏国相可是当初吴三桂的女婿,也是吴氏阵营的二号人物。吴世璠继位,他是立下了大功劳滴。”

    道儿上的朋友给他们俩起的这外号,完全是冲着他们俩的外形去的。

    大缸子挠挠头:“可是……可是这夏国相真那么听话吗?那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和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啊,他见到了会不动心?”

    古一指则有着自己的看法:“如果说在吴三桂的阵营里选出一个人物来的话,那么只有这个夏国相算得上是一个人物。这人文武全才,而且军事指挥素养也相当高,曾经昆明告急,夏国相远征四川,围魏救赵,解昆明之围。后来昆明城中粮草告罄,夏国相也是一直死战到底。应该说,不论是地位还是血缘上面,他与吴氏家族都密不可分。这么一个忠心的人,应该不会在最后关头背叛。而且,这个地方少数民族很多,当时的清廷不会轻易骚扰少数民族,所以,我断定,我们要找的东西应该还在。”

    古一指声望在外,俨然是这个小团队的头目,再加上分析得有几分道理,大缸子和小丸子听得连连点头。

    千斤坡脚是一个小村庄,那里山势绵亘,崎岖难行。多数时候,要靠牛车才能行进。折腾了大半天,他们才到达了目的地。这里虽然只有几十户人家,但山上遍植烟草和茶叶,所以每年来这里采购的上人络绎不绝。村里面也有健全的住宿设施。

    古一指选择了一家小店住下了。店主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彝族老汉。就在他们办理入住的同时,还进来了两个人,这俩人却都是深目高鼻,蓝眼金发,竟然是两个老外:一个人三十多岁年纪,身材肥胖,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登山包;另一个是秃头老外,穿着一件旧军装,手里拿着一个中国独有的旱烟袋。

    尤其是后者的这种打扮,老外拿中国的旱烟袋,旁人无不注目。

    当时古一指在想,这俩老外应该是来收购烟草的烟草商吧。因为很多烟草商来这里的时候,都是用旱烟袋品尝,鉴定烟叶烟丝品质的好坏。所以,也没做他想。

    古一指三人的房间安排在了二楼。当地由于空气潮湿,瘴气横行,所以大多采用了木质或者竹制的建筑材料。晚上,三个人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