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弟、八弟, 一路走好。”
郑王最后落了这么一句话。
吴王、楚王走得一点不好。
这二位会最后自尽,以勉自己再落得更惨的境地。
这里面的事情未必不是郑王这一位三哥在撺掇。
现在吴王、楚王是殁了。
却也是给郑王留了一线生机。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麦, 尚可春。兄弟手足不相容。”
郑王轻轻呢喃了这等话。
声音很轻,轻的不可闻。
郑王说了话后, 轻轻合了眼帘子。
他似乎在沉思,更似乎像是养神。
乾清宫。
正统帝没歇息。
正统帝哪有什么心思歇息。
这一个冬,就是过的不太平。
特别是吴王、楚王之死。
这二人一死,京都里就流言四起。
暗卫更禀了秘报上来。
正统帝看了一遍,差点没气得想杀人。
“谁传的流言?不管是谁, 其心可诛。”
正统帝看着京都的流言, 这真真是在毁了他的令名。
上面赫然写了京都新的流言。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麦, 尚可春, 兄弟手足不相容。
这说的谁?
这还用说吗?
这当然是指了正统帝本人。
这在打的就是天子的脸面。
正统帝很生气。
可这流言传开了, 还不够明显吗?
这背后有人在动了小动作。
越是如此,正统帝越是没有缓合的心思。
就藩的藩王们在看着。
正统帝的心中, 这些人都是潜在威胁。
特别是已经露了行迹, 将要行不轨之事。
流言怎么办?
直接封?
这肯定封不了。
天下悠悠,哪堵得了民众之口。
能做的,就是有更大的热点是转移了大家的视线。
没了热点怎么办?
那自然是制造了新事件。
正统帝唤了李善。
这一位大伴心腹。
“朕近日圈一些卷宗。你跟绣衣卫那边合计一下, 落实人证物证。”
正统帝吩咐的明白,说道:“这等着御史台先动手弹劾,后面一定要钉死这些贪官,总之,朕要这些贪官污吏之辈的事情大行天下。”
“最好这些贪官的背后, 暗中给一些流言,道是指明了是朕的几位皇兄指使。”
正统帝不介意了抹黑皇家的体面。
正统帝就是要体现了,他要大义灭亲。
他是天子嘛,以天下臣民为重。
总之,光是王爷们祭旗那哪够?
还得一批养肥的肥猪一起祭旗。
猪给养肥了,当然就是要吃掉的。
赵州离承天府太近。
承天府又是护了京都的州治。
这宰了一批养肥的肥猪,那揽了银钱。
正统帝要做的就是为赵王可能的造反做准备。
一旦赵王起事。
朝廷要镇压了,哪可能不花了大把的银子?
军动出队,这都是钱。
“奴才领旨。”
李公公得了皇帝给的名单,这全明白了。
帝王行事。
这自然是一举多雕。
正统八年,腊月。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
明明将要新年了。
可这等月份里,京都气氛就是不同。
若说前面的天家兄弟闹矛盾。
那么,是人为的流言。
普通的百姓就是瞧一下天家的热闹。
那么,等着吴王、楚王死,是一个转折的话。
在朝堂上起风波,一波的官员被弹劾贪污受贿时。
更多的聪明人已经意识到,这真正的大风波来了。
这肯定要卷落了进去很多人。
怕是最后都要人人滚滚的落地。
皇城后宫。
永寿宫。
玉荣听着小桂子禀了外面的消息。
这真是听了跟传奇里的故事一样。
“这是出了青天大老爷啊。”
玉荣捂嘴笑了。
其时,哪有什么青天大老爷?
这不过是卷进了天家的弑君案里,这不,这牵连开始了。
玉荣这般认为的。
风波特别的大。
就小桂子念了的名单,这都一串子了。
这些人查了贪污。
这老百姓最恨的,自然就是贪官。
至于那些乡绅地方们,肯定也恨的。
要说为什么?
那恨的方向,肯定跟普通的老百姓不同。
普通的百姓,在承平年间,想做官的话没那么容易。
不管是科举,还是求学的门路都不容易。
这个时代想脱产念书?
这没钱,可不能的。
光有钱,还不行。
这还得有身份。
那就是祖上往上查,三代都得清白人家。
这行商的,贱籍的,都不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