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到民国开百货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94章 海上巧遇(第1/5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南京的化肥工厂开幕的那天, 罗夏至将全套戏班都带了过去,在江边搭了棚子连唱了三天大戏——《肥水不流外人田》。

    樊东篱是北方人,听不懂越剧, 不过看这直白的剧名和台下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模样, 想也知道,这是一出专门为推销化肥新做的剧目。

    “化肥厂盈利应该不是大问题, 现在基本上整个北方的农村都已经用上了我们的化肥。外国的洋化肥都没有什么市场了。以后,南方农村的化肥, 就靠我们的南方工厂了。”

    两家化肥公司, 都配有专业的研发团队。他们会深入广阔的农村, 根据不同区域土地的实际情况,配比适合当地的化肥。

    洋人的化肥先不说价格没有优势, 单是因地制宜这一块, 就完全做不到。

    为了化肥厂特意建造的卸甲甸港口, 如今也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

    位于长江上的这个南北航运交界口, 逐渐成为了一个忙碌的超大型工业港。

    在化肥厂开幕之前, 这个长江港口就已经运转起来,如今南北货运都集聚在此。化肥厂何时盈利不得而知, 但是这个港口已经实打实地为罗夏至带来了利润。

    北方的煤炭,矿产在这里短暂停留后, 通过水路和陆路分布到了江南密布的水系中。而上海和江浙两省生产的各种棉纺织品,日用品, 乃至从国外进口来的商品, 同样从这里上船, 运往广袤的北方市场。

    坐拥这个港口,便是掌握了长江上一个重要的财富密码。如此巨大的利润,不止如今的“上海王”黄老板垂涎, 控制着长江下游漕运的张晓林等人又如何不动心呢?

    不过这里早就被梁少龙派人保护了起来。这位昔日“青龙堂”老大的儿子,虽然不在江湖上,但是江湖上依然有着他的传说。

    何况梁少龙这几年都是为军方提供物资,自己握有一股武装力量。保护卸甲甸周围,还是绰绰有余的。

    樊东篱虽然也对这个港口进行了投资,但是他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化学工业上,对于这个港口的管理并不上心,基本上都交给罗夏至打理。

    与之相反,制碱厂和化肥厂的生产问题和工艺问题,罗夏至也绝不插手。

    他知道,围绕着樊东篱的那群科学家们都是这个时代最精英的人物,是中国真正的“脊梁”,他们突破了欧美对制碱工艺和化学工艺的层层封-锁,才研发出了如今的工艺。

    他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把这些产品卖的好些,更好些,远些,更远些——如果能返销回欧洲,让洋人们看看如今中国的科技水准,那真是大快人心了。

    这次罗夏至前往南京参加化肥工厂开幕,将孙小开也一并带上了——这个港口,就是他进入国内航运事业的第一步,也是他和孙家讨价还价的资本。

    看着码头上那十几层楼高的双杠万吨起重机,将船上的货物轻松的卸下,孙小开捏着他白色礼帽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上海的十六铺和杨树浦码头上也开始使用起重机,但是基本上还是以肩担手挑的人力劳动为主,和这边的已经开始的机械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边的大戏呛呛热闹地唱着,孙小开的眼睛却半点都没有挪过去,全部都放在了这江边的钢筑大家伙身上。

    仅用了一个小时,他就看到从美国开来的货轮上,那个至少有几百吨重的化工合成塔,被吊起、装卸到彻底运走的过程。

    “太了不起了……三爷,你说这起重机是完全由国内设计制造的?真的太了不起了!”

    直到卡车将拆解完毕的合成塔运走,孙小开这才长长地舒了口气,然后激动地回头抓住罗夏至的手,激动的几乎都要热泪盈眶了。

    这个世界上,果然没有一个男人可以抵抗挖掘机和大吊车的魅力……蓝翔技校诚不欺我。

    罗夏至止不住点头,同他不住地握手,“是,这个吊车是我们交大的工程师花费了一年多的心血设计建造出来的。在全国能做到万吨起重的,目前只有我们这码头上的这一架!”

    当然,砸的钱那也是相当可观的。别的不说,这全钢材的机身材料,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花费的成本建一个普通码头都绰绰有余了。

    “这里,将会是长江上最好的工业码头。成为全中国最繁忙的内江港口。”

    罗夏至让黎叶拿来地图,“另外,这两个地方……”

    他指着天津和上海两个点。

    “这里,将会建成全国最大的沿海工业码头。不……有朝一日,会成为和鹿特丹,和路易斯安娜一样,世界级别的巨港!”

    其实应该还有一个香港维多利亚港口,不过那里现在是英国人治下,罗夏至即便想把手伸过去,目前也是有心无力。

    “孙少爷,有没有兴趣一起……共襄盛举?”

    时隔两个月,罗夏至把孙小开在火锅店里引诱他差点掉入圈套的那番话,原封不动地还给了他。

    ————————————————

    南京化肥厂正式投产,罗夏至转身回到上海,开始准备赴欧洲考察的事宜。

    罗家涉足航运已经是铁板钉钉了,他们兄弟俩决定同时迈开两腿走路。一个在明,一个在暗。

    一条是罗夏至的工业港口路线。按照他的规划,三年内完成对目前海王制碱厂所在的塘沽港和上海吴淞港口码头的初步改造,并与孙家一起联合进行内江邮轮和沿渤海到东海的船运业务。

    罗家负责建设港口,孙家负责收购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