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娱乐圈]风暴眼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65章(第1/5页)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安文殊是一个好奇心非常、非常、非常强, 强到尹武荣时不时吐槽她最多三岁, 还非常认真的想过, 跟这么个傻子玩,还不如拆伙。知道安文殊好奇心很强的有两个人,一个尹武荣, 一个是金在中, 两人对这点都是抱着太幼稚的想法,区别不过是后者觉得幼稚的可爱。

    安文殊如果看待自己的好奇心呢?那是她立身的根本, 就像她说, 她靠那双眼睛活着一样, 她所有被周围的人夸赞的所谓聪慧,都源自于她旺盛的好奇心。很多人忽视好奇心的重要性, 但仔细看看周围认为聪明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多半都是好奇心旺盛的人。

    有一个不算常识但确实应该被宣扬的知识点是,好奇心和食欲、性|欲一样, 是人类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欲望。食欲让人不会饥饿致死, 性|欲让族群繁衍,而好奇心是人之所以进化成现在的食物链顶端的最重要的原因。

    负责好奇心的脑内区域同时是负责奖励机制的区块,为了让大脑产生奖励人的好奇心无穷无尽。好奇心促使我们学习, 好奇心让人类从出生的那一秒,就自动变成一部被好奇心驱动的终身学习机器。

    看起来好像不太合理,因为这要是真的, 怎么会有学渣,很多人都讨厌学习才会变成学渣。这个理解有本质上的错误, 因为被好奇心驱动学习是本能,但学习知识使用的记忆知识的方式,是违背大脑特点的。两个行为冲突。

    饥饿时大脑会下达进食的指令,那是食欲,学习是相同的道理,对知识的饥饿就是求知欲诞生的原因。大多数人被灌输应该要学习,但并没有对知识产生求知欲,那就让学习变成了强迫记忆,接着就是强迫学习。

    大脑讨厌这样的事情,人就会讨厌,学渣就这么诞生了。我们无法通过强迫记忆来学习知识,只能通过各种例子归纳总结构建知识模型,而那些被归纳总结的例子,就是所有人都喜欢的故事。

    故事之所以没有任何人讨厌,春秋时期的纵横家,现代的演说家都是在故事里宣扬自己的观念,就是因为,人本能的会从故事里吸取知识,而求知欲是一切本能的出发点,所以,故事是不败的洗脑最佳方式,没有之一。

    大部分人认为,年纪大了,好奇心和学习能力都会衰退,这是不可逆的。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和时间或许有关,但绝对不是直接关系。人一旦没有好奇心,奖励机制崩溃,人对世界就没有欲望了,那就根本不会有活着这回事。

    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的衰退恰恰犹豫人对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固执心态,我所学的已经够用了,我现在的日子还不错,我过的还行。求知,学习?何必呢。大脑不喜欢常规的学习方法,它只喜欢听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

    别认为这只是大众的观点,高学历尤其是在某个领域成为大拿的人,也会因为对现有知识点的掌握力度过高,认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以不自觉的扼杀了好奇心,因为自觉那些自己都懂,还学什么。

    好奇心有两个最大的敌人,固执心和权威思维,固执心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对新知识的不信任,这东西没什么用,学了更没用,浪费时间;以及,这东西我懂了,不就是那个什么什么吗,懂了懂了,不再关注。

    固执心和好奇心是天生的,好奇让神农尝百草,固执让人警惕好奇心害死猫,两者天然对立,都是为了让人能活下去而诞生的。权威思维不一样,那是现代的社会环境和从小受到的教育所引发的。

    权威思维,是指人们看到新的不了解的知识点,就相信一定有一本书,一个权威机构,一个行业大拿所发表的所有观点,并且由于对权威的信任,导致自我学习被搁浅,更没有好奇心被发扬的机会。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学生思维。

    一个天生的宿敌固执心,一个后天培养的对手权威思维,都是让好奇心逐渐消退,甚至被杀死的原因。也是太多人群变成了羊群的理由,因为好奇心消亡,人就不再是独立的个体。

    但世界上有非常、非常、非常少的一群人,对世界保持着稚童般的好奇心,那些人被称之为天才都是低估了,他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嗯,就是这么不要脸,但很可惜,安文殊大概顶多也就是祸乱的制造者。

    上述关于好奇心的一切不是在描述安文殊有多特别,当然她确实很特别,但主要目的是在说,好奇心是人的本能。任何人都一样,它会被压制,但也随时会被挑动起来。

    孔刘对安文殊最初的关注就来自于,他这个年纪已经被消耗了很多的好奇心。他没办法不对安文殊好奇,不管是出于职业,还是出于男性,甚至出于人性,他都会好奇。好奇是一切感情的开始,因为好奇让人关注另一个本来毫无交集的人。

    两人相识的情景实在不太好,在那样的情况下让孔刘喜欢上安文殊是不可能的,他又不是有特殊的性|癖好。孔刘第一次见安文殊,至少他认为是第一次见,按照灵魂的角度确实也是第一次的双方见面,那时他想的最多是要怎么补偿对方。

    因为自己做错了,不管经纪人说的那些可能是否真实,安文殊是不是故意接近,有一点可以确定,他做错了,错了就要认。所以那时孔刘不好奇,只是歉疚,那么小的孩子,93年生,都未成年,他都能被告。

    要是这份歉疚维持的久一点,孔刘绝对不会喜欢上安文殊,重复一遍他没有特殊的癖好,更不会对未成年有那样的想法。可没多久,未成年的安小可怜就上演大变活人的戏码,变化之大让孔刘差点都想怀疑,坐在他对面侃侃而谈说政治、说改变世界的人到底是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